前段时间,李玉刚的《刚好遇见你》真的很受欢迎——因为刚好遇见你,留下足迹才美丽,风吹花落泪如雨,因为不想分离……歌词简单,让人听着却很舒服。某天在大街上,恰好听到这首歌,和朋友说起为什么它会火,朋友的回答是“因为刚好遇见”。突然觉得很神奇,很神奇的答案,很神奇的心情。一首歌,一段词,一个人,一件事,生命的感触,真的,是不是都是因为“刚好遇见”?
从小就喜欢文字,自认为对于“写”的感觉要比身边的人好一点。没有刻意读更多的书,但似乎是“天赋”。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唯一可以发挥的地方就是写日记、写作文,记得当时灵感来得飞快,从来不愁没有东西可写,随时都想写东西,感觉很棒。可惜,没有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好的发展方向,我家里人没意识到,我自己也是。初中高中,写作文的机会变少了,每逢语文考试,总得抓住机会表现一下,写的文章也会时常被老师当做范文来读。在那段时光里,还是很享受写的过程的,但是,也逐渐发现,并没有之前那么多好的想法、好的素材,有很多时候,需要绞尽脑汁才能构思好一篇。
那时也没想怎么样,没有想法,没有什么担忧。
后来进了大学,在记者团做学生记者。大一的时候也是偶然,好奇想试试文字工作,经过面试、考核,也顺利进入,主要的工作就是接写稿和采访任务,算是中规中矩,偶尔会有采访领导·老师这样的小挑战,觉得还不错。第一年结束就换届,没成想当上了新闻部的副部长,和一个女孩搭档,她负责日常的各种任务安排,我主要负责稿子。从来没想到闲置了很久的能力能够派上大用,也感觉到了压力,之前从未有过的那种。给别人改文跟自己写文还是有很大差别,局限性更大,不能按照自己的思路,而是要努力揣摩原作者的想法。
早先就听说,那些有名的作者,改文的时间比写文的时间要长得多,当时不甚理解,直到自己负责了文字工作,才算小有体会。
朋友圈里时常有人发表长篇大文,谈心境,谈情感,侃侃而谈。每次都会羡慕这样的人,能够从日常小事中总结出一些很有道理的东西,而且能说得明白。为什么羡慕,就像所说的,只有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时候才会生出羡慕来。就是这样,在生活中,我也有想法,但很少能说得明白,这个真的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情。和人聊天,特别说起这样的尴尬,最后得出结论,就是:读书少,经历也少。
不久之前和记者团我的前部长聊天,她谈起当初给我改稿的感受,我听到了之前从来没有人评价过我的话,她说“你的文字有种奇幻的感觉,你可以试试写小说”.我从来没想过写小说,不过写文字的事情倒是一直都有想法,可是似乎被一直安逸的学生时期压缩得没了执行力。那之后,突然意识到自己应该试一试,至少要把自己一直以来的想法付诸行动。
网上说,那些作家,都是做足了功课的。想写好文字,要走的路很长,但是,我希望自己能够做一件自己热爱的、真正想做的事情。
于是,简书,第一题是你,我来了。希望,未来,是我喜欢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