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扩展了我对记笔记的认知。昨儿看《麦肯锡笔记思考法》,原本在吐槽:“麦肯锡的名头真好用啊教别人怎样做笔记竟然都能出书卖”,看完后明白了:它不是教你记笔记,它是企图教普通人变聪明。
《麦肯锡笔记思考法》,作者大岛祥誉,前麦肯锡资深管理咨询师。阅读本书大约花费1个半小时,推荐衍生阅读《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丰田思考法》。
我特别羡慕这样的人:动动脑子剥丝抽茧,能从已知的信息里给你缕出个1234567来。具像化一点,就是大女主爽文里负责智商压制的女一号,啥事儿“脑”一下就心知肚明了。
《笔记思考法》给了我一点灵感,除了吃鱼油,做笔记也能补脑。
首先来说说,为什么记笔记能锻炼脑力。
我们的记忆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陈述性记忆”,用大脑记住;另一种是“动作性记忆”,用身体记住。当我们想用大脑记住一些事情的时候,信息会经过“海马”过滤,所以想记住的东西并不一定会被记录下来。但是“动了手”之后,记忆方式就变成了“动作性记忆”,信息不需要经过“海马”过滤,当动作被记录到神经回路网之后,就很难被忘记。
所以说,动动手,记个笔记,”用身体记住“,更有利于整理思路,固定记忆。
在介绍笔记记录方法之前,我们需要明确:笔记不是目的,通过笔记解决问题才是我们的目的。这个前提将贯穿到笔记法的所有步骤中。
举个例子,假如上司让你准备提交给A公司的提案资料,那就相当于解决”为了提交给A公司的提案能够被采纳应该怎么做“这个问题。使用笔记的过程,实际上是根据对成果的印象,然后推算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笔记思考法》中,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分别是:
step 1 :定义(假设)什么是本质问题?
step 2 :建立假设(针对问题暂定的解决办法)
step 3 :验证假设
step 4 :总结成功=制作用来发表的资料和报告的资料
对应这四个步骤,作者引入了3种笔记本(横线、方格、麦肯锡笔记)的使用方法,来解决问题。(ps:个人认为,不必拘泥于笔记本的类型,明确每个步骤要做的事,使用一本空白笔记本或方格笔记本就行了)
解决问题的笔记法如下:
step 1 :收集信息,找到问题。此处作者推荐横线笔记,把尽可能多的信息罗列出来,听取一句,并且要将收集到的信息按照where(问题所在),why(原因),how(对策)区分,这有助于找出解决问题相关的论点,将论点与所有信息连接起来,修正认知偏差,建立假设。
举个例子,解决A产品销量不佳的问题。
where(问题所在):
同行卖的很好
续约客户减少
why(原因):
产品过时了
价格竞争失败了
how(对策):
加大研发投入
降价促销
step 2 :建立假设。一旦发现真正的问题where,就要建立“如果这样做或许能够解决问题”的解决办法的假设。此处作者推荐使用方格笔记本整理信息,将关注的信息分为:事实、解释、行动三组。(也就是麦肯锡经典的“空雨伞”:天空有乌云(事实)👉看样子要下雨(解释)👉应该带雨伞(行动),更详细的可以看《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这本书对这种笔记本做了很详细的描述)。
还是刚才的例子,提出待验证的假设:加大对客户续约团队的支持
事实(空):
老客户维护时间成本高
续约团队人员少
老客户对很多功能不满意
解释(雨):
功能落后于同类产品
人手不足怠慢客户
行动(伞):
加大产品研发力度
培训并增加续约团队人手
step 3 :验证假设,作者推荐使用横线笔记,因为这个环节需要记录大量的信息,准备“提问列表”,不断的追问where、why、how和“为什么”,来确定针对假设提出的解决方案本身没有矛盾之处。(关于如何问”为什么“,《丰田思考法》有更为详尽的描述。)
继续上面的案例,现在到了验证“为了提高A产品销量,扩大客户续约团队”的假设。
针对where(问题所在)的提问:
维护一个老客户的成本和产出是多少?—— 员工平均人力成本1w5,客户续约平均产出10w
针对why(原因)的提问:
续约团队的主要做什么抓住客户?——实时解答问题,满足客户对产品的需求
针对how(对策)的提问:
如何应对客户的问题?——建立客户1对1服务团队,24小时值班服务
一步一步追问,结果与假设不矛盾,即可作为解决方案。
step 4 :总结成果,使用麦肯锡笔记(一页一张图表),这个部分实际上和做ppt很相似,作者特别提到了“概括”的能力,可以使用在笔记上做重点符号,或者使用金字塔说明(类似思维导图样式的流程图)来概括成果。
将以上四个步骤熟练运用,有一天锻炼到可以在脑内进行如上动作,估计距离“智商压制”就不远了。
另外,在做笔记时,还有以下几个小技巧:
1、3的乘方法则:即观点等说明,放3个就好,人们对3的接受度很高,3以上就是9
2、一个图表一条信息,这件特别适用于总结阶段(当然ppt也适用)
3、建立目录,分类整理自己获得的信息(比如用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这类工具,把散乱的信息做分类管理)
4、总结资料(大约等于做ppt的时候),站在接受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利用”PTI视点”来总结资料,P是想要传达给的人,T是能够传达的时间,I是对方的兴趣,向什么人、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传达最有效,从一开始要意识到这一点,再去准备总结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