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无障碍的设计,受益者并非仅仅是残障人士
在预期寿命超过70岁的国家里,平均每人有8年的生命是在‘残障’的状态中度过的。我们处于这些人生阶段的时候,同样需要无障碍设施。
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障碍”,从这个角度来看,残障人士并不“特殊”。
一个城市的无障碍设施设计,不仅仅和残障人士有关,它关乎生命能不能得到安全保障、关乎每个人是否能有尊严地生活。
一座伟大城市最核心的那一部分,恰恰是它看不见的温度。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迪华经常带着学生,让他们坐上轮椅、拄着拐杖、推着婴儿车去城市的公园、马路上体验城市的无障碍设计。
这么多年来,他发现,在中国,处处存在着“与人为敌的人居环境”。
无障碍通道上,一不留神就能遇到让你崴脚、摔倒的神秘小沟;左边楼梯,右边机动车道,中间不到半米的人行路;光滑得可以在上面溜冰的广场地板……
李迪华曾经在演讲中讲过一件事,在他家小区,有一栋符合所有的建筑设计规范的建筑,设有无障碍通道,十分完美。不过,李迪华亲眼看见一对母女,舍弃了便利。女儿先扶着年迈的母亲走上楼梯,然后自己推着轮椅车走无障碍通道,再去接母亲。
究其原因,是因为无障碍通道上有很多小锯齿状的设计,轮椅走上去很颠簸,老人受不了。
生而健康,我们只是比他们更幸运了一些。但当我们老去,与我们朝夕相伴的,比起子女,更有可能是各种程度上的残疾。
尊重残疾人,正视他们的需求,没那么难。帮助别人,也可能是在帮助我们自己。
2019年,《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白皮书》中公布了一个值得骄傲的数据:2018年中国残疾人的就业人数达到948.4万人。
但别忘了,按照中国残联的推算,早在2010年,中国残疾人的数量就突破了8502万。
也就是说,即使这八年来残疾人数量完全没有增长(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算下来,残疾人中,也只有11%的幸运儿能够拥有工作。
无论是云客服,还是外卖骑手,抑或是街角盲人按摩店的按摩师傅,我们在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残疾人,都已经是这一群体中状况最好的那一小部分。
2011年法国影片《触不可及》中,瘫痪在床的富翁菲利普聘用了粗心的陪护德希斯,后者总是忘记他是个残疾人,出现的各种疏忽让菲利普吃了不少苦头,但这正是最让他满意的地方。
没有把他当成残疾人,也就没有怜悯,没有特殊对待,更没有歧视。比那种异样眼光下的廉价同情要高贵得多,才是真正的平等。
冰山之下,还有多少残疾人在镜头没能照见的地方踽踽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