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偃师足迹

杜甫.jpg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专程去拜谒了一代诗圣——杜甫(公元712—公元770)的墓园。

我记得原先路边应该有一个很大的指示牌,而今却遍寻不着,边寻边问,有的老乡知道,有的却漠然摇头。看来,诗圣距我们真是有一定的距离了。

在杜楼村一所中学里,我终于找到了诗圣的安息之地。一幢高大的石碑,恰似一代诗圣在诗歌领域毕其一生精力树起的高大丰碑;石碑后面是植满了刺柏、直径约十余米的圆形土冢,远远望去,更衬托出墓园的大气、厚重;墓地前面是学校里开阔的操场,两边则是郁郁葱葱的绿色植物,它们或杨柳依依,或翠柏青青,使整个墓园笼罩在一片典雅、静穆的氛围之中。

据史料记载,一代诗人杜甫的一生,正可谓与偃师有着“不解之缘”。诗人30岁那年(公元742年)就曾长住于偃师首阳山下,直到13年后才移居长安,到他死后,又迁葬于偃师。公元712年,杜甫生于巩县,受儒学思想和诗艺的熏陶,杜甫7岁学诗,9岁写得一手不错的大字,十四五岁时,诗文就得到洛阳名士李邕、王翰等人的赞赏。731年,杜甫曾漫游江南和齐赵(山东、河北南部)。741年杜甫从山东回到东都洛阳,在偃师县城西北尸乡的首阳山下,挖了几孔土窑住了下来,这就是他后来在诗中常常提起的“陆浑山庄”、“土娄庄”、“尸乡土室”。从此,他的家定居于此13年,直到754年移居到京师长安为止。杜甫在偃师定居的13年,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由治而乱的转折时期。杜甫看透了唐王朝上上下下的黑暗与腐败,看到了歌舞升平掩盖下的深刻尖锐的社会矛盾,于是在这期间他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和《兵车行》、《丽人行》等一批不朽的诗篇。从侍奉皇帝到转向平民,这一伟大的转折,就是他在偃师居住时期完成的。

公元754年,杜甫携家离偃赴京师,开始了他一生最为艰难的、颠沛流离的生活……770年冬天,病情日益加剧再加上饥寒交迫,59岁的诗人于湘江中的一条破船上永别了人世……杜甫临终嘱咐次子宗武,一定要将他归葬偃师。公元813年,其孙杜嗣业在诗人去世43年之后 ,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才实现了祖父的遗愿,扶柩北上,成全了诗人临终的遗愿……我们今天在这里看到的,应该就是诗圣伟大灵魂名副其实的安息之所。

徘徊在诗圣墓前,一连串的词汇翻腾在我的脑海:颠沛流离、忠君思想、沉郁顿挫……我暗自思量:若一代诗圣生于如今,还能创作出那么多的不朽诗篇么?乱世出才子,激愤出诗人,或许自有它一定的辩证法在里面。值得告慰诗人的是,诗人曾经生活过的这片热土上,由老、中、青三代诗歌爱好者自发组成的“杜甫诗社”已于今年的6月6日正式宣告成立,目前正红红火火地开展着形式多样的活动,他们正追忆着诗圣的足迹,秉承诗人的遗风,用生花妙笔书写着盛世的华章!

诗圣墓地的东北角不远处,是其祖父、一代名将杜审言的安葬之处,高大的石碑系偃师人民政府于2005年所立,祖孙两代遥相呼应,也算是圆了团圆之梦。

离去时我忽然想到,想必诗圣看我神州大地今日之景象,他老人家早又该“漫卷诗书喜欲狂”了吧!

杜甫墓.jpg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序诗 怀杜子美 魂归来兮,白首搔头的诗翁 魂归去兮,麻鞋布衣的儒生 入门便是满耳的嚎啕,眼泪干涸成道道兵车的辙痕 ...
    临冬雪狼阅读 4,342评论 0 0
  • 2017年12月4日 星期一 大风 今天又到周一了,我最喜欢的美术课又开始啦!在课上我们用泥塑制...
    陈泉妡阅读 3,532评论 0 0
  • 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这是本打翻心灵鸡汤的书。成功是受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的,不是单靠个人努力就能成为某...
    神思飞扬阅读 3,255评论 0 1
  • 我们总是在一开始的时候把自己放在了错误的位置,所以有了我们所不期待的结果
    x1x阅读 1,170评论 0 0
  • 你听到了吗?我的心就在那里,等你翻阅 ------初恋那件小事 每次看这种影片,总是边哭边看,从中我体会到了最纯挚...
    慕南屋阅读 3,931评论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