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里有这样的情节,布兰琪斯特罗夫喝草酸自杀了。书中的“我”见到罪魁祸首斯特里克兰时,有过一段心里描写:
他们的生活因为某个冷酷的偶然因素而烟消云散,我觉得这是很残忍的;但最残忍的是,这件事竟然对世人毫无影响。地球继续转动,谁也没有因为这惨剧而过的更加糟糕。我甚至觉得德克(布兰琪丈夫)很快也会遗忘,因为他虽然表现的非常悲伤,但他的感情其实并不那么深挚;无论生前有过何等美好的愿望和远大的梦想,在溘然长逝之后,布兰琪就像从未来到这个人世。
布兰琪去世,整个葬礼只有“我”和她曾抛弃的丈夫德克两个人,她爱着的并为之而自杀的斯特里克兰却一直没有出现。这样的场景在我这个读者看来都特别悲惨,都会觉得斯特里兰克简直没有人性。
但对于布兰琪来说,她人都已经死了,死的凄惨与否,都是外界人的评价。如果连作者和德克都没有,那她确实就像不曾存在过一样,想新闻播报中自杀人数中的一个数字一样,谈不上什么惨不惨。
她死了,地球继续转动,别人继续生活。这样的“惨剧”也会因为没有人在意而显得毫无意义,跟秋风扫过树叶落地也没什么两样。
从这个角度来讲,许多形容词其实跟被形容者没有什么关系,都只是观察者的感受。
一块石头,有人会觉得好,也有人觉得不好,那个石头就在那里,管你好不好,自己无非就是一块石头而已,甚至它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块石头,毕竟这个名字也是看见的人起的。
今天听武志红老师讲的“警惕自我成就感”。避免形成自我挫败感的方法,也许就是争取做到范仲淹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尽量避免考虑外在的评价,减少外界对自己的影响,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作者外出创业,在中秋节那天遭遇到事业上的挫折,晚上想给家人打个电话,却发现手机也欠费停机了,顿时觉得自己如此凄惨,忍不住泪流满面。
哭过之后,他突然清醒,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发现自己似乎是被自己的情绪影响到了。原本就是生意上的失败,解决的办法就是联系客户,赔礼道歉、查漏补缺、亡羊补牢;电话欠费就缴费充钱;过节想家人了就打电话道一声祝福——一切事情跟自己惨不惨没有必然的联系。
我忘记他后来的生意怎样,但看了他这件事之后,我学到了不用外界事物来渲染自己情绪的“知识点”——之所以叫知识点,是因为我知道它,但真的很难做到它,只能努力告诉自己,不要被自己的心理暗示影响到。
所谓自我挫败感,也许就是这样的心理暗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