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具体化:给伙伴们发了卡纸 有年龄 性别 性格等。其中性格是最主要的,为了便于识别特别推荐:他常常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分的越细越好,或者说是人格的提纯。
起名字:也很重要。主要作用和现实生活剥离,识别,唤起他。
2、启用自身的资源:子人格成对的出现。
首先让所有的子人都可以出现,接着看看相对的子人格,让他们试试对话。如果有可能更多的让他们:说感觉,更深层次的说你的身体的感受。说话的时候-走的是大脑,伙伴会有可能,被讲述的实践带走;体会感觉,你会有情绪,有可能给它贴个标签;当你关注到你的身体感受,麻,胀,打嗝,坐姿调整,身体的本能在做,最真实。
子人格出现的时候,看看环境,他的状态,比如:自卑和自信的。当你处在不同的状态,你增强了自知的能力,可以调用你自身的资源。在《走出迷惘》中,朱建军老师提到道:佛家中看着一尊佛,让她、他进入你的体内。去感受他的:语音-语调-姿势-动作-表情。
3、子人格的出现:都有机会。
美的、丑的、善的、恶的让每一个子人格都有出现的机会,这个当每个子人格的提升后会带来人的整体人格的提升。
有经验的伙伴可以试试找一找:哪个子人格的出现可以每个子人都认他,服他,这个就是自性的子人格,起着调配和协调的作用。或者就像是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心理课代表的角色。
相关的:
1、子人的出现有融入和消失:
你的出生会带有本家庭的人格特点,在社会的经历会有新融入的子人格,随着时间的发展会有阶段性的子人格。
2、新的子人格的创建:
比如:凤凰是鸽子(胆怯,缺乏勇气,温和)和鹰(尖锐、自傲、攻击性)的结合。麒麟象征着既温和又有直觉智慧,鹿是最温和的动物,蛇是最有直觉的动物,所以蛇和鹿结合成为麒麟是很自然的事情。
我想是子人格探索后,自我更深入的接纳后,自我人格的一个创建。
3、子人格出现顺序:
人-动物-植物-矿石。
人物:通常是源于某个原始意象,或是几个原型的结合。
动物-代表一个人的天赋的气质。可以分为土类(大象和熊):实在、厚重、坚定、承载、接纳、温和现实;水性(鱼)滋养,关怀,情感;火性(狮子,老虎)激情、坦率、阳刚,风性(鸟)自由、灵动、无稳定。
植物:荣格说树有时象征生命,也许是因为土地代表潜意识。观察体会:状态。
矿物:视为荣格心理学中“自性”深层潜意识的自我。比如:原油-潜意识的能量。玉石宝石-自我不同的整合程度。
朱建军先生谈“命运脚本”
——“命运不在别处,只在人的内心。”
命运起始于“基本心愿”。
朱建军先生认为,人的基本心愿有三种:爱;行动;见识(体验、经历)。
“我是被爱的,我也爱着别人。”
“我行,我可以做一番事业。”
“我生活的这个世界很精彩,我的经历也很精彩。”
一般情况下,三种心愿都同时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但朱建军先生认为,三种中永远有一种是优先于其他两条的。人只有在出生和死亡之时,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基本心愿究竟是什么。只有当基本心愿得到真正的满足,人才能坦然地面对死亡。由此可以看出,朱认为基本心愿应该是先天性的,并且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
举个例子,有两个人一辈子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是亲密关系都很糟糕。一个人可能临终前十分悔恨:“连个爱我的人都没有,取得这些成就又有什么意义呢?”另一个人则可能十分坦然:“至少我生前有所作为,这就比什么都有意义。”朱相信这两类人都是存在的。
基本心愿真的只有这三类吗?一个人一生真的会将其中一种心愿绝对化的凌驾于另外两种之上吗?除了出生和临终两个特殊时刻,人的一生有没有可能确定自己的基本心愿?基本心愿是绝对无法改变的吗?以上观点很难通过科学来验证,只能每个人自己慢慢在生命中体味。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基本心愿。紧接而来的就是“基本境遇”。说得具体一点,就是一个人在一岁之前,其抚养者有没有很好的满足他/她的基本心愿。如果没有满足的话,可能由两种情况引起:一种可能是抚养者本身的基本心愿没有得到较好的满足,也就是说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另一种可能则是,抚养者心理健康,但是他们的基本心愿与孩子的不一样,所以导致无法满足孩子。第二种情况极少发生在抚养者是亲生父母的情况下,养父母就不一定了。朱认为,一对以爱为基本心愿的父母,再怎么健康也难以满足一个行动型或见识型的孩子。所以,朱不太建议收养孩子。
写到这里,笔者心里也存在一些疑惑:基本心愿会通过基因遗传吗?父母各自的基本心愿如果不一样,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问题放在一边有待思考和验证,接下往下谈。
基本境遇会产生基本信念:
“我是可爱的。”/“我是不可爱的。”
“我能行。”/“我不行。”
“世界很精彩。”/“世界很无趣。”
基本信念又会衍生出基本应对:
如果我不可爱,我就会努力取悦父母以得到爱。
如果我不行,我就加倍努力获得成功。
如果世界很无趣,我就增加体验的数量,增强体验的强度来找乐子。
基本应对如果失败,基本信念会被强化,强化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出现所谓的“习得性无助”——再怎么努力也于事无补,不如放弃。
更可悲的是,基本应对即使取得了一时的成功,当事人感觉到了一些“甜头”,应对模式会被强化,但是基本信念却不会发生任何改变。(在我看来,基本应对其实就是精神分析中的“见诸行动”)
例如一个相信自己很笨的人,秉持“笨鸟先飞”的原则,依靠多于常人十倍的努力考取了重点中学,可是在重点中学里,到处都是聪明过人的尖子生,人家不需要怎么努力就可以获得和自己一样,甚至比自己更好的成绩,这只能证明自己“果然”很笨。如果他在中学对自己的能力还没有体验到彻底失望,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他会进一步考重点大学,进重点单位工作……总有一天,他的努力会被挫败,最终“打回原形”。这就是命运脚本的模式。
在现实中,我们见过考取重点大学之后,因为不如周围的同学,自尊受挫而抑郁、辍学,甚至自杀的大学生。当然,这种事情不一定发生在大学时期,但是对于有这一类命运脚本的人来说,一个看不见的“坑”肯定在前路上等着他/她,因为他们一定会爬到让自己幻想破灭的那个高度,最终再一次证明三岁之前就已形成的基本信念:我其实真的不行。
同样的,在现实中我们也见过只勉强读个三流大学,却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之人。他们不见得都能取得非凡的成就,但是他们不会觉得自己一事无成。这类人即使面对挫折,也能靠着看似没有根据的,盲目的自信,渡过难关。这只能和他们深层次的“基本信念”有关。
这里只是以“行动型”为例,事实上,“爱的类型”和“见识型”也是一样。一个极度缺爱的人,会不断考验身边之人的忠心,挑战身边之人的耐受极限(我要证明别人确实是不爱我的);一个内心觉得生活乏味的人,才会不断寻求刺激,性滥交、无意义的冒险、药物滥用都可能是他们的选择(我要证明生活确实无趣且没有意义)。
说白了,就是No Zuo No Die。
人们在基本应对还能见效的时候,极少有人能够进行如此深层次的自我内省。只有当基本应对遭遇挫折之时,改变“命运脚本”的契机才可能若隐若现。
如何改变?
朱建军先生给出的答案其实是“无为”。也就是不做出任何的“应对”。
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耐心的等待,细细的体察、感受自己的内心,首先,掩盖在应对之后的信念开始浮现,然后,信念之后的境遇记忆被再次唤醒,一直到最深层次的基本心愿被再次激活。
这是一个非常难熬的过程,一个人能够独立完成整个过程的例子少之又少。这个过程往往需要一个好的心理治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