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诗》 -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
在轻靡绮艳的宫体诗当道的初唐文坛,王勃这个混不吝的桀骜小子简直就是一朵奇葩。
王勃出身名门之后,他是隋末两位大儒——王通的孙子和王绩的侄孙,继承了祖上的DNA,六岁能诗能文,被业内专家誉为神童。王勃持才傲物,行文往往独辟蹊径,不人云亦云,他十六岁考取功名时,唐高宗看了他的卷子之后直呼surprise!真是奇才啊奇才!
有权威的肯定,有高层的赞美,年纪轻轻的王勃被分配进入了沛王府工作。在我们看来,这简直就是走在“人生赢家”的既定路线上啊,前途不可限量。然而谁的青春不迷茫,谁在青春期不骚狂,疏狂不羁的王勃却因为一件小事几乎葬送了自己的前程。
在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psp的时代,缺少娱乐项目但是从不缺少娱乐精神,总有乐子可以找出来。沛王李贤和英王李哲这两块货就酷爱斗鸡,以此为乐。作为文字工作者的王勃也是闲的蛋疼,为了给领导助兴,竟然还煞有其事地写了一篇《檄英王鸡》,炒作气氛。
这事被唐高宗知道了,当初对王勃充满了surprise的皇帝这次充满了angry!你们这帮熊孩子到底还有没有点正经事干了?!他当然不会惩罚自己的两个皇子,这个锅也只好由不知轻重的王勃来背了,他就此被驱逐出府。
后来好不容易托朋友补了个虢州参军的职,结果恣意妄为的性格还是没有改变,在任上因为擅杀官奴捅出了命案。这一下新账旧账一起清算,两黄变一红被罚出局,幸亏后来遇赦才免除死罪保住了性命,不过他的父亲因为这件事受他的牵连而被贬谪到南荒之外的交趾去做县令了。
2
26岁那年,“坑爹”的王勃去探望远在交趾的老爸,路过南昌,正好赶上一场盛会。
中国的官员们都热衷于找出一个由头就组织一场盛大的Party,邀上一些名流或者砖家,各自说上一堆四六不着的废话,总结出无数重大的意义,然后觥筹交错,喝个皆大欢喜。
洪州都督阎伯屿大概也是这样的人,位高权重的他在自己的任上重修了江南名楼滕王阁,正好趁着重阳节的名头,广邀宾客,举行一个庆祝典礼,或许还能抢上当天《大唐日报》的头条。
盛宴从上午一直到了黄昏,阎伯屿突然提出要大家以文助兴,写一篇楼记。这不过是个小噱头罢了,阎都督早在几天前就让他的女婿吴子章写好了一篇《滕王阁记》,反反复复的修改,就是为了让他在今天的宴会上扬名立万。众人都明白其中的奥秘,纷纷含笑推辞掉送到面前的纸笔,唯有到了王勃面前,毫不客气的接了过来,铺在几案上,研磨蘸笔,准备一展身手。
以王勃的聪明,他不会不洞晓阎都督的意图,但作为一个有傲骨的文人,他也绝不会放弃宣泄自己才情的机会,这就像蒙古勇士遇到骏马,孙悟空遇到妖精,范伟遇到林志玲,不可能不上的。
阎都督显然对王勃的举动很不满意,甚至有点拂袖而去的意思,一个人走到阁外去了。主人很生气,后果怎么样呢?王勃毫不在意,如若无人地饮尽了杯中酒,开始泼墨挥笔。《唐才子书》中在记载这一段的情景时说:“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王勃的一字一句早已通过下人传到站在阁外的阎伯屿的耳朵里。从最初扶着栏杆不屑一顾到继而低头沉默不语到最后的冲回阁中的拍案称赞,阎都督终究还算是一个有气度的人,爱才并且惜才。而吴子章的那篇改了又改,修了又修的楼记在王勃的面前最终没有好意思再拿出手。
3
公元675年重阳的那个黄昏,落霞与孤鹜齐飞,新修成的滕王阁成为了王勃一个人的舞台,被永远铭刻在那一片秋水长天之中。
而就在不久以后,按照原计划翻山越岭去交趾探望父亲的王勃在渡海的时候堕水而亡。当地的村民在海水涨潮时发现了这位已经失去了呼吸的名声显赫的中土诗人,把他厚葬于当地。而这个当地——在今天已经属于了越南北部的义安省。
王勃生前是个持才傲物的“熊孩子”,正是由于他的这一性情,招惹了无数的憎恶和嫉妒,让他短暂的一生充满坎坷。他的血液里流淌着诗情、张狂和叛逆,而他的死依然是那么地桀骜不驯,隔着千山万水把我们远远地晒在一边,只余下冷冷的注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