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乱-改变我们生活的无序力量》 蒂姆·哈福德 孟佳解读 (来自得到APP)
作者:蒂姆·哈福德,经济学家,《金融时报》专栏作家,曾写《卧底经济学》,畅销百万册。
这本书颠覆了我们对生活的认知。它的观点——不那么循规蹈矩,学会拥抱混乱,甚至主动制造混乱,更能激发创造力。
一、做事不仅需要专注力、意志力和刻意练习,更需要灵感和运气。
1、该书并没有否认做事所需要的方法:如因大脑是单线程,所以每次只做一件事,保持专注力。刻意练习,有个理论叫1万小时理论,就是说做一件事,只有花费1万小时后,才能称为专家,就是指这个刻意练习。
作者只是说以上这种比较适合做学习、执行任务等相对较为机械的工作 ,而对于创造性工作来说,仅仅有了这些还不够。
2、禅宗讲做事要学会顿悟,爱迪生说天才是99%汗水+1%的灵感,而且灵感比汗水更重要。说明了做事除了机械的努力之外,需要些别的东西。
3、甚至还有研究发现,多动症的人其创造力较普通人更高,如写诗作曲等创造性工作
4、工作一般要:选方向——按方向把事做出来。这个选方向,更多依靠运气和灵感。
二、团队凝聚力有时会损害团队的工作能力。
团队的凝聚力,会加强人与人的交流与合作,会形成默契,一起工作会更舒适。
有两种团队,一种是趋同性,团队成员能力方向接近,这种比较适合目标明确,工作方法明确的工作。第二种团队一讲团结,讲多样性,要求集思广益,讲究创造性的工作。
作者说的损害,其实是说如果团队所有人思路如同一个人一样,在创造性思想方面就会受到局限。
结论是:如果工作中涉及智力活动,也就是需要做出判断和决策的,就应该给团队加入一些多样性。
三、混乱代表了拥抱自由独立,拒绝循规蹈矩的人性。
一般认为,严格的工作计划比如日计划、详细的文档分类整理、保持整洁的桌面是工作效率的体现。这本书完全颠覆了这种观点。
它认为,计划只有中长期的有意义,短期尤其是精确到小时的计划无意义 ,因为总会有意外会打乱安排,结果最有可能的事这个计划牵一发而动全身,计划完全需要重来。
而文档分类也无大用,道理是一是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二是整理完的文档其实使用频率非常低。性价比不合适。三是电脑中,使用搜索功能比花费大量时间去整理更有用。比如桌面上,文件就应该随手放,这样可以保证上面的文件总是最经常使用的。需要做的是定期把最下面的文件取出仍掉。
我个人对这个论点不太认可,太过片面,有点为了论点强行找理由这种感觉。
它的主要观点是:定计划、文档分类、保持桌面整洁,会有种人是为计划、文档服务,而非它们为人而服务。而且这种工作会让人循规蹈矩,把人机械化。
四,工作中往往需要些任意的振动
比如,想一件事情很久没有头绪,结果放下后,去跑个步,和人闲聊下,突然眼前一亮,有了灵感。这就是书中所说的振动。
总结与感想:
书中所说的混乱,其实我认为是讲工作要讲多样性和发散性思维。不要过于机械化,要记住所有的计划整理是为人而服务,如果用不上就不要去做,但并非完全不整理计划,讲究适度。混乱会带来不可预测,从而带来变化,对于创造性工作很有帮助,但常规性日常工作还是要有条理性和计划性。毕竟没有99%的汗水,光有1%的灵感毫无用处。
另一个感想就是说到了团队单一性会带来工作的舒适性,而多样性则会带来不舒适,但会提高多种思路多种想法,对创造性的工作是必须的。这里提到了舒适,有个理论说人要进步,就要走出舒适区,我认为和这里说的是一个道理。比如每项工作都用人惯用的方法去做,当然很舒适,但要提高自己,就必须走出舒适区,换用新方法新道路,这样才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