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模块: 健康管理
从相处,预防和养心,三个层面管理心血管疾病。
相处
治疗疾病的前提是学会和疾病相处。知道怎么样于心血管疾病相处还是很重要的。这不仅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大约都有30%以上的几率患上心血管疾病,因为大概率你也有时候心血管疾病困扰的家人或者朋友,更是因为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解决那些生活中没有办法躲避的其他的不行。
从接受诊断到承认事实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人拿到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书后,都会怀疑,会反复求证。有的人选择否认,有的人选择忽视,有的人会想一心要根除它,所以无数次的上当,有的人终其一生,也没能学会如何与心血管疾病相处。大约有40%的人患病之后会经历抑郁或者焦虑,而且这样的情况更容易出现在教育程度颇高,中高收入的人群里。 因此要建立正确的疾病观,找导和一个终身性疾病相处之道
相识
不认识心血管疾病就不会对其过分关注,过分担忧,然后导致更多对不幸的关注。这些加在一起就形成了思维的恶性漩涡。
如何摆脱对心血管疾病的过度担忧:
一,了解心血管疾病,了解自己的心血管情况,对其有个相对清晰的认识。
二,转移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比如说兴趣、爱好,发掘一些更持久的快乐。
三,关注当下,这个方式能更有效,不惧未来,不思过往,做好每一个当下。
相知
真正的去了解心血管疾病,感受疾病给我们带来的改变。心血管疾病会给我们带来各种能力的下降,最终让我们难以胜任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这也就是为什么越优秀的人越不会和心血管疾病相处,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往往比对别人更严苛。换句话说,就是他们更不容易接受自己是一个低能力的状态。出了问题,选择自我担当是他们的共同品质。但是这一点在对待心血管疾病的时候却很糟糕。
患病了,我们要给予自己宽容,有了情绪,该哭就哭一哭。该示弱的时候就要示弱,强者可爱的地方就在于他从不掩饰在某些地方的柔弱。原谅自己的无能为力。之后所有对于自己的愤怒就释然了。和不幸相识,有时候需要以柔克钢,有时候需要对自己温柔以待,这样才可以事半功倍。
前面说的两个阶段,相知和相识似乎都是在屈从于心血管疾病,承认它、接受它、宽容它。但所有这些圆滑的过度其实是为了更持久的耐力与坚守。
相处
和疾病相处秘诀就是生活。得了这个病也许是不公平的,但幸运的是,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是一次客观性的考试,只要付出努力,就能考出自己的好成绩。前面讲过治疗中,重中之重就是康复,即重建我们一生的生活方式。所以在医生的帮助下,找到合适康复治疗的生活方式,坚持去做就一定有收获。在心脏康复中心。有研究表明,如果可以坚持生活方式治疗三周。病人就可以明显地觉察到自己的改善,所以这种改善的奖励也是我们坚持的动力。相处之道就像铜钱,外圆内方,不要和不幸死磕,但是一定要有坚持。
同行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如果用欣赏美的眼睛看待心血管疾病,它带给我们的就不再是痛苦,而是人生更美的风景和更美的自己。我有一位企业家患者,心梗后,回想过往,感慨万千。心梗后,他第一次放下一切工作,踏踏实实开始睡觉,晚上到点关掉手机。早上六点多,在阳光中自然醒来,不去应酬,饭局和家人一起吃饭,青菜有青菜的味道,肉有肉的味道,米饭有米饭的香味。而在以前,他从来没在饭桌上体味过自然,和家人爱的味道,更没有时间感受生活的美。
人生就是在你看清了生活的艰难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感受它的美好,并且愿意与所有苦难一起成长的过程。从苦难中站起来的人只会更加强大。如果我们面对相伴一生的疾病都能从容以待,感受美好,那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是你不能跨越的呢?
对待相伴一生的不幸心血管疾病,
在相识阶段,我们要认识到对不幸的过度关注,可能会开启思想中的恶性漩涡。这时候冷静的做法就是训练自己:关注当下关注更有意义的事,不做对未来过多的假设。
在相知阶段我们要感受疾病,也就是不幸给自己带来的变化,允许自己成为某些方面的弱者,宽容自己,并找到可以与自己共同担当的伙伴。
在相处阶段,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最好的心脏功能。
到了前行阶段,我们会发现他可能是你的幸运,会带你走向更坚强,更美好的自己。
四个阶段之后,心血管疾病这种不幸就已经是完整人生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它只会让你更强大,更健康,也更从容。不过毕竟把心血管疾病扼杀在摇篮里,是我们每个人的愿望。
预防
预防是不让心血管疾病过早的找上你,属于被动防御,但是只有被动防御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主动出击。
世界卫生组织告诉我们,医疗对于健康的影响还不到8%。但让人惊讶的是,我们一辈子对健康的整体投入中医疗却占了绝大多数。而更不幸的是,这份投入里的绝大多数又都是用在了我们生命最后的三个月。这个时候人的身体已经非常弱了,花再多钱不但治不好病,反而可能减少寿命,而且订婚会降低最后日子的生命质量。说白了,就是又花钱又遭罪,还没什么用!
除了医疗的8%影响,人类寿命和健康的因素中,人类遗传占了大概15%;环境因素占了17%,剩下的60%左右都是个人生活方式。不仅如此,目前全世界的医学证据也都告诉:我们个人的生活方式才是形成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因素。心血管预防的重点也是生活方式的全面管理,主要是规律的锻炼身体,饮食规律有度,睡眠的规律充足,不抽烟,不过量饮酒,良好的心态,从而能够保持适当的体重,正常的血脂,血压,血糖等等,这都是最省钱的方案,也是性价比最高的方案。所以,想要有效的守护我们的心脏,我们就不应该把更多的精力和钱花在医疗上,而是应该花在预防上,花在如何调整生活方式上。
我们就喜欢高脂肪,高蛋白和高盐的食物是因为远古时代食物匮乏,是基因的选择。身体的进化是以万年为单位的,而物质时代的变迁太快了,才不到数百年的时间。现在吃得多,更少的体力劳动,让我们无法及时消耗,所以能量无法代谢沉积下来,对血管造成损害,最终形成了血管的狭窄甚至堵塞。
人类这个物种在不到几万年的时候就站到了生物链的顶端,靠的不是对当下快感的选择,而是基于正确认知做出的长远战略。 构建更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明白作死的底线,不需要让生活中每一个细节都符合健康标准,只要做到了这两条务实原则高压线原则和察觉,也许健康和快乐就能同时拥有了。
高压线原则
原则一,高压线原则,高压线就好比法律就是不能做什么,在心血管预防里不做什么,显然比做什么要重要的多。只要我们每个人心里有了这道红杠杠,那么你在红线之外,就有了及时行乐的自由空间,同时也不至于会被各种养生知识忽悠了。
高压线原则有三条:
第一条,就是绝对不能吸烟,包括二手烟。如果不幸已经开始,也不要试图完全依赖自己的毅力。因为烟草中的尼古丁就会像毒品一样形成依赖戒毒。我们一定会想到戒毒所,戒烟也一样,请寻找专业的医疗帮助。
第二条,在体重和食物上不能有执念,要讲求适度。执念这个事情是有双面的。在体重上不能太胖,也别太瘦了。要把BMI值(BMI=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尽可能的控制到18到25以内。如果血脂,血压,血糖都很好,也没有脂肪肝等等,其实稍微胖一点也是可以接受的。
在美食上也一样,不能毫无节制,也不要完全不吃。比如说酒饮料毫无节制,来者不拒,肯定是不行的。听说某些食物能预防心血管,比如木耳,绿豆就顿顿吃,每天吃,这也是不对的。听说鸡蛋黄能导致心血管疾病,就把所有的蛋黄都抠出来,只吃蛋白,这也是非常不正确的。
第三条,不能久坐,算算自己每周一到周五,甚至周六日不是躺着就是坐着。每天坐着的时候,如果超过八小时,那肯定就是多了站起来别管做什么。从家务到体力劳动,从锻炼身体到逛街,只要能动起来就是好的。
察觉
第二个原则,察觉。套用恩格斯的一句名言,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察觉就是这样行动的指南,它很简单,却非常管用。我们要察觉的是食物本身的味道,咀嚼的程度。举筷子时候的选择,食物咽下的感觉,自己吃饱了没有;吃撑了没有?这样呢,就会更容易做到适量,不会过多或者过少,也更容易规律。
一份察觉的清单(请把清单给到自己和最爱你的人,让我们帮你一起察觉,建立更好的生活习惯):
一,察觉饿和饱,学会让一日三餐在饥饿中开始吃饱以后停止。
二,察觉睡眠质量,晚上放下手机,感受到困倦,并进入睡眠后睡到自然醒。醒来后察觉自己的经历是不是充沛?
三,察觉呼吸,感受它是否顺畅,平缓还是急促憋闷。可以在夜间让你的亲人帮你察觉是否有呼吸的阻塞或者停顿。
四,察觉心跳,在平静的时候可以察觉一下自己的心跳,是不是规律还是心慌急促?
五,察觉肌肉,久坐以后,察觉肌肉是放松的,还是紧张疼痛的。如果是紧张和疼痛的站起来找一些喜欢的事情来放松肌肉。
六,察觉情绪,旁人一般会比自己更容易察觉。如果表现的更焦躁了,请找一些开心的人或事来释放其察觉当下的愉悦感。停下来,让思绪集中在当下,察觉自己的心情是不是愉悦?
养心
养心不仅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甚至可以达到延年益寿,强身健体的效果。如果论功力,预防最多也就是个防身术,而养心那绝对堪称武学大家。养心的本质就是不仅要延长心血管的寿命,更要拓展心血管的质量,让心血管可以轻松应对各种情况。不管是疾病还是压力,是劳累还是不幸。养心的最高境界就是拥有一个良好的储备,可以应对人生绝大多数突发情况。具体来说,心脏能够增加的射血量,就是它可以调动的储备大小。
运动和静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合适的营养和运动是保持健康最恰当的方式。无数的研究验证了运动对心血管的健康都是有积极的影响的。运动可以改善心血管的结构,比如可以对抗动脉状样硬化,促进血管再生可以改善心脏的功能。比如增加安静的时候,每次收缩的射血量,可以改善心脏的神经调节,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血糖,血脂,甚至呢。高遗传风险都可以通过运动锻炼得到弥补和降低。
运动量过小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英国的生物银行长期随访发现:仅仅是双手的握力,这一项指标也可以明显预测冠心病的发生和心血管疾病的死亡。
现代医学告诉我们,安静的时候,我们的心率就会减慢,当心率减慢的时候,心脏的舒张期就会延长,这样心脏为自己的供血就会更充分。而在这个时候,身体处于比较低的代谢状态里,不需要那么多的供血,所以心脏的工作负荷就会进一步的降低,使得我们的心脏有休息的空间。通常,人类最深度的安静形式是深睡眠,在深睡眠中,我们的心率会进一步的减慢,心脏对自己的供血也就会更好。除此之外,睡觉的时候,身体还会产生一系列的激素分泌,它会启动整个身体的修复新生。相反,如果睡眠不足,心脏不能休息,会引起一系列的神经内分泌紊乱,导致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增加血小板的黏性。
有研究显示,如果长期睡眠不足六个小时,高血压的风险会增加35%。所以,安静对于心血管来说是基础的休息,是不可或缺的。
养心的最高境界是动静圆融,即动静要结合在一起。运动不能过量,过量的运动也会带来心肌纤维化,心律失常,血管钙化等一系列问题。一个典型的佐证就是职业运动员的寿命就很长。
养心的建议
1,运动
1,每周做有氧运动,活动前热身,活动后整理,做一些拉伸
2,有一定的运动量:每周的运动总量应该是在1000kcal。举个例子来说,一个70kg的成年人,如果是以8.5千米/每小时跑步,每周一共跑90分钟就够了,可以安排在3次,每次只需要30分钟。
但如果是以5千米/每小时的速度快走呢,每周就大概需要四个小时。我们可以把他安排在5次,每次接近50分钟,那这两种方案呢?都是同样有效的
3,每周有2~3次的力量训练:做俯卧撑,引体向上,或是举哑铃等。
如果之前没有运动习惯的,请一定从小强度开始,逐渐过渡到中等,最后到高强度。循序渐进
如果不幸,你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请一定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心脏康复。
2,静
1,睡觉时间:,成年人每天睡六到八个小时,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是最低的。而如果每天睡八到九个小时,九到十个小时和十个小时以上的人风险因此会增加5%,17%和41%。
2,午休不超过30分钟,习惯性的午睡如果超过三十分钟,心血管死亡风险也都会增加。睡多了,也感觉头晕,昏沉沉的。
3,卧床休息,如果绝对卧床一天,就会带来认知和睡眠节律的改变,还会增加抑郁和焦虑的风险,增加肺部感染,血栓形成,心脏肌肉的萎缩。即使只卧床一天,四肢肌肉的流失量也高达3%到11%。这意味着如果我们卧床三天,我们最多会有三分之一的肌肉都流失了。这些结论分分钟就把大病需要卧床静养的理念颠覆一个底朝天。
4,每天两组腹式呼吸,每组十分钟。能让心脏安静下来的方法,那就是呼吸缓慢而深长的腹式呼吸。腹式呼吸呢,是指尽量不要做胸廓的起伏,做到随吸气,腹部隆起,随呼气腹部下陷,呼吸训练呢,也能更好的让你专注当下。而放空所有杂念,专注到当下,是一种强大的本领,它可以让我们的心脏更加安静。,
我们讲的心率快慢是指在生理范围内的快慢,而不是因为病理问题导致的。如果你的心率已经到达每分钟五十次以下或者更慢,那就不是静不静的问题了,而是要考虑是不是生病了。
动静圆融就是要做到每周完成我们上面提到的基本运动量。同时能够保证每天两次的呼吸训练,拥有一个好睡眠,长期坚持下来,你一定能有一颗属于你自己的强大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