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的因缘真是神奇,有些人一见如故,有些人见面就撕,有些人见面开心倍感亲切,有些人却是各种不悦,不信怀疑。就像亻弗陀身边的两个侍者,一个去乞食时被骂着出来,一个却被欢喜引进门,好吃好喝招待。
下午张老板和我说你那闺蜜真有个性,一言不和就把他拉黑了,我看了聊天记录,确实我都没整明白她就把他拉黑了。
其实人和人之间大概就是如此。
我好言安慰了一番。毕竟,没有什么怨恨纠葛,做生意人自然不会如此。他说不是你闺蜜吗?
一娘十子九条心。其实还在于因缘和合。
很多时候,人与人的关系只是一场误会。每个人对事物的认知不同,但认知不能取代过往的经验,你觉得理论上这样可以,实际操作存在很大的障碍,任何时候,一个人的认知跟经验之间,都需要很长时间的磨合。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所领悟的经验更不相同,彼此之间认知出现断层,双方是无法建立有效沟通的。
我不敢说我等下出发去见他口中的闺蜜,也不敢解释很多事情的由来,毕竟大家的认知都不同。只能说确实她有点清高,但更多的不能简单评价。
车子不能开,打了辆车,和女儿一起说说笑笑。生活就是生活,没有太多仪式的安排,回归到简简单单的出行,如果报以太大的期待,大家都会失望。简单地走走,散散心,吃吃美食。不需要处处太严阵以待的紧张。
虽然女儿对我不能开车表示失望,但是对于我节前因为没想到不能开车的沮丧来说这点失望还是意料之中的轻微。既然哪里都不能去,有些人可是连心都没入,而我何必处处内卷充满自责呢,人生就是这样需要随处调节的情绪,就像水一样,上善若水。
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之处,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于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心存如水深沉,交友像水那样亲近,言语似水般真诚,为政更像水样有条有理,办事是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如水那样待机而动。
像水那样万物无争,才不会有烦恼。
可以居高位也可以在低处,平常心对待。怎么样都好吧。
大概我的习惯一直在要求自己做的更好当中,最致命的是对各种充满了期待,其实是最害自己的。
当女儿说我车子乱的时候,忽然就满心委屈,其实是心里有一个很大的伤口被触及,感觉无法关爱自己的那几年,好像不断攀岩精疲力竭仿佛要掉入悬崖的状态里,不停地奔跑,这样的自己怎么可能有心境安住下来给自己身边创造良好的环境和优质的生活品质?
那段时光连自己身体都糟糕到似乎形神涣散,脸色差到眼神不好的村里老太太都忍不住提醒我注意身体。自己却一无所知,可悲的是别人对你的关心和善意几乎全部来之于陌生人的提醒。
大概平时只会拼命做事业赚钱,被业力推动,真正能建立亲密关系的一个也没有。也或许当你关心身体的时候似乎触动某些人的利益,所以不能不说做人的失败。
想到这些忽然就觉得很沮丧,那种情绪在夜幕里是无法抑制的悲伤,如果人生能够重来,当然是不可能了。所以只要有觉醒一刻也不算晚。不再无知无明,好好学习,努力向上的每一天有诸亻弗菩萨的加持。
有时我们感到的沮丧,是恍惚间觉得前途的一片黑暗,是因为忽然处于激烈的内心冲突之中,无所适从。也许内心中有一种声音说,“我想这样做”;但又有一种声音说,“不,你不应该那样做”。好像如此陷入了僵局。
其实这样的沮丧意味着,我们不了解自己的需要——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以及如何满足愿望。
当我们处于愤怒等消极状态的时候,我们的思路和行为容易集中在自己熟悉的选项上,逃避倾向也比较明显。反过来,在开心、积极的时候,我们的思路会更加广阔,行为的选项会更加丰富,行动的力量和灵活性也比较强,创新能力更是有显著的提升。
负面情绪这么烦人,而且经常让我们不开心,大部分人觉得在平时应该训练自己杜绝此类情绪的产生,永远保持快乐、积极,其实这也是非常错误的想法。
无论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情绪,都是人类进化选择的适应策略,都有积极意义。
神经系统科学家安东尼奥·达马西奥(Antonio Damasio)指出,西方思想界的一个历史误区就是贬低了情绪的作用,他把这种错误称为“笛卡儿的错误”。情绪不只是一种感觉,积极来说它其实是能够帮助我们做出判断和行动。
此刻应该专注于我们想要做的,而不是追究错在哪里。
如果以苛刻的态度对人对己,我们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不要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们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就会逐渐变得平和。
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可以释放压力。
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怨天尤人。然而,如果我们以苛刻的态度对人对己,我们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
如果发现自己心底深处的愿望,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我们将会重获生活的热情。
了解自己心里最深层的需要,我只是想出去走走,完全可以摆脱无知无明毫无来由的不安和恐慌,好好地享受当下即可。
其实内心的互相攻击,也是可以建立亲密关系的。你们能够知道彼此的界限,心里的想法,情感的临界点和建立对彼此情感的依赖,而不是虚伪的客套和小心翼翼的不敢触及。因为这样的情感是不真实的,也不牢固。
感恩所有的遇见,也感恩老天的垂怜,让你拥有一个若有似无的闺蜜,各自自在又心照不宣,且无需勉强,随时相爱相杀。
离开或失去都是一种死亡,无论人、事、物下一秒的重生都是在学习面对和过往的经验握手言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