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喜欢学习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说到最好,是因为互联网的普及让之前我们接触不到的资源触手可及。可说到最坏,也是因为这个,大量信息的涌入,让我们目不暇接,什么都觉得需要,什么都想学,选择太多的时候反而无从选择。再加上人天性的喜新厌旧,能学一遍就不错了,谁理会到底有没有吸收,又到底对实际行动有多少帮助?到最后我们做了大量的无用功,唯一的收获就是感动于自己是个努力的“学习者”。
《实用性阅读指南》的作者大岩俊之指出,读了再多的书却没有什么成果,这和没有读过一样。反之,如果只读一本书,但能把这本书转化为行动,也可谓一名真正的读书家。这是因为关键不是读了多少书,而是有过多少行动。
这本书教你只用三个步骤,把一本书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首先是设定读书目标。在读一本书的时候要先问自己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想解决什么问题,读之前在笔记中标注出来。
读书的过程中要针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断舍离,读书并不是一定要从头读到尾。根据二八法则,一本书真正重要的部分只有20%,其中重中之重更是只有4%,所以我们要集中火力针对这部分内容。读之后针对问题总结答案,同时记述自己进行了哪些深入思考,为什么要进行这些思考?
这让我想起“得到”的何帆老师,他们的读书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何帆老师提出读书就是为了用,读完书只明白了作者的观点对我们没有帮助,知识还是别人的。如果读完一本大厚书,只觉得其中一句对自己有帮助,就可以把这页撕下来,其它都扔掉也没关系。读书就是要“六经注我”,而不是“我注六经”。
其次是做好读书笔记,并进行记忆。作者比较推崇的读书笔记是思维导图。他认为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掌握书的结构,并凝练书的内容,他在书里列了详细的导图制作方法,堪称是手把手教你做思维导图。
至于对书内容的记忆,作者也推荐了很多方法。比如给他人讲述,用输出去加深输入;比如带着感情去阅读,因为我们感情的变化会刺激“扁桃体”,而一旦“扁桃体”受刺激,它的邻居“海马体”就会觉得“这是一个重要信息”,于是把它储存起来;还有可以试着把书里的内容整理成故事来记忆,我们天性渴望故事,而且自己创造的故事印象也会更深刻,等等。
最后就是迅速行动起来。我们读书如果读完就算了,没有设立一个目标,那就只是看似获得了大量知识,其实只是“空读书”罢了。
所以我们读过书后要整理自己的想法,把行动目标写下来,写完之后再把目标用何时、何事、多少具体用数字量化出来,不能用数字的也要尽量详尽,一定要具体、可行。
然后明确自己现在的位置,与达成目标相差多少,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行动方案要制定5个以上,再选出自己最想做的,问自己这么做了有什么结果。
最后把方案细分成明天就能开始做的小步骤,为了坚定自己的决心可以想象自己达成目标的样子;或把目标告知他人,起个监督作用,立刻开始实际行动。
这本书并不厚,三个小时左右就能读完,但是书中罗列的方法简单实用,书的最后一章还列举了作者自己用读书指导行动的事例,可供借鉴。如果你想要了解如何把读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