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五次到兰州了。此番虽然只是经停,窄长的城市、凝重的铁桥依然清晰,黄河白塔犹在眼前。历史传说、现代作为,点点滴滴,时时处处彰显沧桑与时尚的交集。
兰州南北群山环抱,黄河穿城而过,城市依黄河走势而建,因而东西狭长,南北紧窄。依山傍水,沿黄河两岸修建了两条滨河大道,形成了独特而美丽的城市景观。
我很少在景点照像,仅存的几张照片,只有壶口、青海湖、贺兰山的背景。兰州印象中最深的是中山桥、白塔山和黄河母亲像。前几次到兰州,每次都到中山桥驻留,好像有次还留过影。站在黄河南岸,听流水声动,北望白塔山,再往西到雕像,心潮澎湃。
中国之大,只有自己双脚步量行走,或者开车慢游才能体会。中华民族的灾难、梦想,在踉跄的脚步声中,在静寂的月光下,才能感受更多。
周围的老人,问起兰州酒泉新疆所在,我经常以城市之间的距离形象地描述。从山东到西安与西安到兰州,两段距离差不多。但是对比兰州西行到新疆,只及三分之一,酒泉介于乌鲁木齐跟兰州中间。从东往西,出发时太阳西坠,两个多小时,近2000公里后,羲和依然在山,兰州还是伫立黄河岸边。
因城南有皋兰山,山上有一种兰花草,耐寒,兰既应山,又对草,相传兰州名字源于此。还有一种说法,兰州城群山环抱,固若金汤,因此取名金城,喻其坚固。中原往西从此始,位置重要,兰州金城,金城兰州,和平戍边,角度不同,理解也就不一样。
为向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汉初,依秦建制,兰州为陇西郡辖地。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军西征匈奴,出陇西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余里,合短兵,鏖皋兰下”,为汉开辟河西四郡打通了道路。公元前86年,汉昭帝在今兰州始置金城县。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金城郡为兰州,置总管府。兰州之名,始见于史册。后历经更名,人们就把金城、兰州并称了。
在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兰州同样折射出我国城市建设、城市经营的成就和问题。桑梓的老人百姓,出门比较少的人,经常以政府主官以及规划报告中所提大、美口号自豪,孰不知这两字几乎成了最近二十年所有城市的标语标签了。沿海如此,内陆亦然。惟文化可以传承,惟历史更有价值。高楼大厦,失去了内涵,再高再创纪录,也没有意义,更不会长久。
兰州的风景,记忆最深的是以中山桥为中轴,以黄河两岸风光为依托的滨河风景区,素有兰州外滩之称,集中、耐看,关键意味深邃悠长,处处留着民族历史的痕迹。
中山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中山桥是兰州历史最悠久的古桥,也是黄河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桥由德国人于1907年修建,长234米,宽7.5米,所有的建材都为德国原产。以前跟济南道口铁桥、郑州铁桥同列为黄河上三大桥梁。步行于斯,下面滚滚黄水,声音浑重,似在不停地诉说着亘古不变的沉重与梦想。
中山桥南面开阔,游人如织。过桥到黄河北岸,是为白塔山,因主峰山顶有一座白塔寺而得名。相传这座塔是当年忽必烈纪念在此病故的西藏佛教大师萨班而建的,后来又在明朝时重建。登山远眺,兰州城市尽收眼底。
中山桥以西约1.8km处,有"黄河母亲”,是兰州的标志性雕塑。雕塑由母亲和男婴构成,母亲秀发飘拂,神态慈祥,眼神低垂,怀抱憨态可掬的男婴,爱怜有加,神态慈祥。
黄河母亲雕塑背后群山环抱,表达了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情境,寄托了人们对黄河母亲的感激之情。
这种感情,撩拨心弦,历久弥新。站在黄河母亲旁,让人感慨万千!
蝉声隔树见河流。自然之美、恬静和谐是我们每一个所向往的生活。但是最近十几年,经济增长、GDP指标成了经营城市的重要内容,文化、文明这些经久不息的符号,被一串串数字湮没。
2012年8月28日,国务院批复设立西北地区第一个、中国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把建设兰州新区作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并于2020年将兰州发展为西北地区现代化大都市。
随之,各式各样的中央商务区在黄河之畔不断规划建设,各式各样的CBD层出不穷。一会这个称“繁华巅峰”,一会那个是“都市心脏”,热闹非凡。
前几年,我曾经关注过一条关于兰州城市建设规划方面消息,计划把七个山头炸掉,推平后建设新区,为兰州城市发展打开空间。好像方案来自某超级大型房地产开发公司,当时政府蛮积极。
按照策划,炸掉山推平地,再开发建起来,总投资需要700多亿的样子。建议人想得很周到,让兰州市政府设立平台,银行贷款,发债融资。那时都这么干,银行、保险和资本市场的资金正往这方面流动。
这事后来没了下文,估计炸山平地,从环境保护的政策就通不过。回头想想,方案幸亏没有组织实施。不然,赶上金融监管,城建不成,债务成堆,谁去收拾乱摊子。事实上,好多城市面临着债务过重的问题,日子紧巴巴的。
面对众多CBD沦落为一些屏幕上的口号,我们确实需要保持一份特有的冷静。多少CBD缩变成一个个城市综合体乃至单纯的写字楼,甩手走人的开发商,没人听你的初衷。
一些三四线城市,土地拍卖价格不断走高。谁是推手,就看谁是最大的、最终的受益人。而高层一二再再而三地限制政策措施,由于利益驱动或者债务压力,地王时常出现。群众看到到,是土豪的任性。背后的交易,只有等落潮时看见。那时,我们除了唏嘘,再无追索。
先秦有《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有些事情,经济学人喜欢较真,显得矫情。因为他们的视角不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自然异于常规。
位卑未敢忘忧国。许多话,许多情,总得有人说,有人做。传递正能量,让更多的人知道正义,了解价值,懂得规矩,社会才能方正和谐,传承传接才能长久。
说到历史、文化和价值,我想起1980年代的兰州大学,那时的学府,出其右者,屈指可数。我辈能考上兰大的,不亚于清华北大。
兰州大学创建于1909年,是一所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其前身是清末新政期间设立的甘肃法政学堂,是甘肃近代高等教育开端之标志,开启了西北高等教育的先河。
高校扩招、教育产业化,不知今日之兰州大学,学术、学者如何位置位次。反正声影渐稀,跟我心目中的的高大逾来逾远了。
《读者》陪了我30年,杂志社还会像以前一样吗?不会成了资本的附着物吧。坚守本心,值得推崇。
兰州机器织呢局是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于1880年在兰州创建,比李鸿章建立的上海机器织布局(1882年)、张之洞开办的湖北织布局(1890年)为时都早,是我国第一个用现代机器进行生产的纺织厂。
资本纵横的今天,企业还在吗?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垂竿已羡潘溪老,休道犹思塞上翁。崇尚自然、追求价值的缘故,我很少到一个地方一个城市的人造景观去。估计兰州新城跟所有快速发展的城市一样,路宽楼高,层灯映带,美仑美奂。
我还是喜欢在历史的旮旯里,寻找文化文明的印迹。
兰州拉面是中国十大面条之一,以“汤镜者清,肉烂者香,面细者精”的独特风味和“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白)、三红(辣椒油红)、四绿(香菜、蒜苗绿)、五黄(面条黄亮),赢得了国内乃至全世界顾客的好评。
每次到兰州,总得专门吃一顿拉面。离开了此地,滋味就变了。全国各地兰州拉面馆,交错着山西刀削面、陕西biangbiang面,哪里还有地道的味道。
历史文化才是长久之美,希望多一些,再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