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拜读苏珊•福沃德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其中有一部分内容讲述的是不被关爱的孩子,深有触动。
书中说:为了让孩子们建立起自我价值感——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并不只是占据空间,其实自己很重要,他们需要父母确认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而不被关爱的孩子,他们总是用父母的感受而不是自己的感受来定义自己。如果能让父母开心,他就是好人。反之,如果让父母不快,那么他就是坏人。
长大步入社会或成家后,又会以领导或丈夫的感受来定义自己。得到别人的表扬就开心,得不到肯定就沮丧。不懂得体会自身的感受,也完全失去了自我。
很多时候我就是这样。
工作中很是卖力,在生宝宝之前,我可以连续通宵一周只为完成繁重的工作;我可以接受任何任务量,只要领导觉得我“完成得不错”。生完宝宝后,老公一句“你这样抱孩子她会不舒服”,我竟觉得是在否定我所有的付出;老公困了去午休,我在客厅抱着宝宝来回走,累得腰酸背痛,只要老公一句“媳妇辛苦了”,我便可以加足马力干一整天家务……
小时候生病了,也坚持上学,高中的时候曾经拉肚子一周,趴在凳子上坚持上课,实在受不了的一次,也仅仅是晚自习提前半小时回了宿舍。
我几乎从来没有刻意关注过自己的感受。
累了,能不能跟老板请半天假?
困了,能不能坚持让老公带娃?
不开心了,能不能给自己一个散心的机会?
对我来说,好难!
闭上眼,追忆。
记得很小的时候,表哥来家里玩,我们俩一起玩跳棋游戏。这时母亲过来了,跟表哥站一队,合力pk我一个人,我很伤心:妈妈竟然不帮我?即便不帮我,也不能帮别人啊!可是,我没有表现出来,只是忍着盈眶的泪水坚持下完了一局,结局是,我输了。
还有一次,应该是初中的时候,放假在家。我们都想做孝顺的孩子,每次饭后三个人石头剪刀布,输了的刷碗。我输了,自己去厨房刷碗,而他们几个在卧室里有说有笑,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家,我是个局外人。而有时妹妹输了去刷碗,妈妈会帮着收拾,或者妹妹在厨房里还一起聊天。为什么我做不到?不知道。
很多时候,只要我跟母亲两个人单独相处,空气瞬间凝固,气氛很是尴尬。一直到现在,我都期望我跟母亲独处时,有第三个人快快出现,结束这种度秒如年的尴尬。
我也记得,自从上了学,我就开始写日记,尤其是再大点,我所有的感受和心里话都会写在日记本上,哪怕每个月把日记本给母亲看,也不想用嘴巴说出一句。不知道为什么。
我知道,今天的自己一定是所有的昨天积聚的,我会继续寻找,继续揭秘内心真实的自己。期待有一天,我找到那个本真的自己,然后开始坦然的开怀的透明的从容的积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