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即观想

    “观想”并非静坐冥想的专属,它就在我们读书会书友最熟悉的日常——读书之中,也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关键在于我们是否以“观想”之心去读、去做。

从困惑到领悟,读书会引发的思考。上周六燕京读书会研读《庄子·齐物论》时,书友们普遍反映篇章深奥难懂,讨论气氛热烈。受此感染,我在群里表达了“读不懂也是一种迷人体验”的感受,由此引出了与陈达隆老师的问答:

我:读不懂就先读不懂吧!我感觉《庄子》的迷人之处就在这个不懂,越不懂越想读...

陈达隆老师:庄子的确更难一些... 要多一点观想来助力... 要跳出是非的圈子... 得先跳到那么高才行啊。

我:请教陈老师,此处“观想”是什么意思?是一种功夫么?有具体的路径方法么?

陈老师: 观想,指“集中心念于某一对象”,即摄心一处,以心力去想象观察... 初步可观空或静坐观心... 帮助打破对“自我”的执著... 在读寓言时,也可进入观想状态... 但这些都是辅助性的、工具性的,不能当作道学本身。如同六祖指示顿教,庄子披露道一,要人顺着手指去领略月亮的真相。

陈老师对“观想”的定义清晰明了:集中心念于某一对象,以心力去想象观察。它可以是初步的静坐观空、观心,也可以是更广泛的专注状态。昨日,方立成老师分享了陈老师另一篇关于“观想”的文章,结合上周的对话,让我联想到《传习录》中陆澄与王阳明的问答:陆澄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

先生(王阳明)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顿悟由此而生: 日用常行皆道场,读书尤为上达梯。原来静坐、冥想只是观想的具体形式之一,绝非唯一路径。走路时可以观想,吃饭、喝茶、刷牙、洗脸时都可以观想。儒家的洒扫、应对、进退是观想,佛家的劈柴、担水、烧火也是观想。关键在于在做这些事情时,凝心聚力,摄心一处(专注于当下事),但又不沉溺于事务的表象(不“逐物”)。而是通过专注于“事”本身,体悟贯穿其中的“天理”或“道”。“上达”就在“下学”之中,睁眼便是,迈脚便是,张口便是...最紧要的是我们需怀有那份“上达之志”,否则便容易迷失在琐碎事务之中。但对于我们读书人,读书乃日用中“上达”最有力、最便捷的阶梯!

如何践行“读书即观想”?陈达隆老师所倡“对面聆听法”正是妙诀:把自己置身于古人面前,将书中提问,当作自己在向夫子(圣贤)发问。将书中回答,当作圣贤在当面点拨你。用心聆听(观想):不是死读文字,而是集中心念,想象亲临其境,感受圣贤的语意、神情与期许。让文字在心灵中鲜活起来。借文修心(主一):在聆听与思索中,不断追问:此中所示“天理”何在?与我何关?如何印证于当下生活?此即“专主一个天理”的功夫!

让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上达”的修行。

书友们!莫把读书仅当作知识的积累或消遣。当我们翻开书卷:仅仅“逐字逐句”、“记诵知识”,是“逐物”。真正的读书观想,是“凝心聚力”(摄心一处于文本),更“专主于天理”——用心力穿透文字,去体悟、追寻、印证字里行间所承载的圣贤之心、天地之道(“月亮的真相”)。陈老师所言“顺着指月之手领略月亮的真相”,在此刻,书本就是那“指月之手”!每一次展卷,都是践行观想、体悟天理的绝佳道场。让我们的读书会不仅探讨字句义理,更成为彼此砥砺“读书观想”、共证“日用上达”的修行家园。翻开经典,你便踏上了领略那轮皎洁明月的旅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个性化消息: 将用户的姓名存到一个变量中,并向该用户显示一条消息。显示的消息应非常简单,如“Hello ...
    她即我命阅读 3,295评论 0 5
  • 为了让我有一个更快速、更精彩、更辉煌的成长,我将开始这段刻骨铭心的自我蜕变之旅!从今天开始,我将每天坚持阅...
    李薇帆阅读 1,926评论 0 3
  • 似乎最近一直都在路上,每次出来走的时候感受都会很不一样。 1、感恩一直遇到好心人,很幸运。在路上总是...
    时间里的花Lily阅读 1,386评论 0 2
  • 1、expected an indented block 冒号后面是要写上一定的内容的(新手容易遗忘这一点); 缩...
    庵下桃花仙阅读 525评论 0 1
  • 一、工具箱(多种工具共用一个快捷键的可同时按【Shift】加此快捷键选取)矩形、椭圆选框工具 【M】移动工具 【V...
    墨雅丫阅读 534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