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上一堂乐器课,老师问我是做什么工作的,我说互联网,他当即反应到“互联网是不是很惨,听其他学员说996快被搞垮了”,我微微一笑说“我们还好”。随着前些天几位大佬的公开发言,996已然和互联网从业者形成了一种必然联想关系。
其实996不是个新词,三四年前已经在互联网圈内流传,只不过那时候还有很多企业并未实行,而实行的那部分公司,可能因为高回报觉得付出所值,可能因为所在公司性质如此,员工没有协商的余地。
我们现在的前端在加入之前,曾在一家外包于BAT的服务公司做了一年多,基本的上班节奏是早9晚11,每周6天。曾寄望于通过迂回方式转岗到巨头内部,但并非易事,所以才另谋他路。我想很多有类似经历的人都经历过这种工作强度,回头想想,仿佛已经很遥远。
他说在那段日子里,感觉身边的同事都一样,没有什么鲜明的个性,每天只是干活干活不停的干活,日常没有业余生活,休息日全部在家休息,毕竟一周就一天,能恢复元气就不错了。这种状态也是如今反对996的人所担心的,因为人类并不是机器。
主动&被动的996
1 主动的不会在乎996
记得在目前公司刚开始起步一个产品的时候,每天晚上即使凌晨之后走,早晨依旧准时上班,强度远超996,晚上的加班也并不是强制的,而是我自愿的,甚至有时候CEO走看见我们还在,会主动提醒说早点回去吧。那时候端午放假3天,我其中2天都去了,并没有所谓的加班费,也不会调休,第二天去的时候,CEO临走前对我说假期也不要太拼了,适当休息一下,所以第三天我才没去。
现在想想,为什么当时没有任何回报但依旧愿意主动付出呢,因为我想把起步的这个产品做成,万事开头难,总有很多东西要思考梳理,很多事情要提前准备,无数个凌晨过后从公司出来的夜晚,在心中都有“一边走在悬崖上,一边眺望远方”的感觉。
最晚的一次是凌晨三点才走,那时候恰逢网约车接连出事,但公司用的企业滴滴,作为女孩子,每次在上车路上心里都很忐忑,一上车司机就问“现在还敢坐滴滴啊”,我心提到了嗓子眼,但只是故作平静说了句“北京应该没事儿”,然后路上跟司机闲聊,减少紧张。
说这些只是想表明,很多人抗拒的不是996,而是毫无意义被迫的996,当你对一件事情充满了使命感,工作会使你快乐,否则即使在家休息也会心系事情,寝食难安。主动的996不会在乎时长,只会关心成败。
2 被动的不想接受996
其实每天8小时的工作制已经几乎将人绑定了一整天,而有效工作时间甚至更少,大多时候身在工位,却难以全力投入,这也是前些年弹性工作兴起的原因。
对于被迫强制性的996,大家心中难免抵触,之前我的一个上级领导,他的观点是无需做无谓的加班,份内的工作完成,就可以安排一些自己的事情,比如学习和成长,也许是因为当时公司的氛围比较好,经常有一些创业路演及创投培训,所以在那段时间也让自己丰富和拓展了视野。
对于有些老板来说可能希望员工在公司呆的时间越长越好,但这种形式主义的背后往往是大家都在磨洋工,原本一小时能干完的活拖拖拉拉小半天,内心OS“反正下班也不能正点走”,长此以往会降低效率,身心俱疲。
很担心在此种风气下很多企业只是一味效仿996的表层,难汲精髓。说到底,真正需要培养和带动的是员工的内驱力,让员工对所做内容有使命感和成就感,在工作中能够收获成长和进步,这种无为而治才是最大的智慧。
如何应对996
1 不强迫自己
现在很多人在找工作时比较明确不能接受996,也有的碍于形势不好不得不勉强接受。有句话说真正的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的时候就可以不做什么。
如果内心真的不能接受上述那种形式主义的996,那么就不要强迫自己,能力突出的话可以选择一家心仪的单位,若苦于工作难找那么就要最大限度的补充短板和不足的地方,让自己有能力跳到理想的公司。
2 不放弃自己
梁宁老师的产品课开头就讲了观察人的五个层次,分别是感知层、角色框架层、资源结构层、能力圈及存在感。由表及里可以看出个人内驱力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取决于最深的存在感,它会影响你扩充自己的能力圈以及调动资源层,展现出角色感给人以最表象的感知。
很多人认为毕业意味着学习结束,所以不再学习,很多人认为当前工作稳定安逸,所以不再进取。当前形势瞬息万变,唯一不变的可能就是变化本身,因此不放弃自己,居安思危,以发展的眼光看自身成长,不寄望于一劳永逸。
明确自身存在感,找到最适合你的发展路径,不放弃自己,不放弃成长。一起加油,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