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先搞起来,就能解决80%的焦虑

我经常说这句话:

我们有很多的idea(主意),也期许所有的idea都ideal(完美的)。但,当idea都ideal时,已经空谈误国,困知勉行,先干起来!

管理大师德鲁克也说:

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最近经常听到大家说焦虑。

为什么这么多人焦虑?

因为很多事情想做的事情,却没有开始做。

为什么没有开始做?

因为总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为什么一定要等东风?

对啊,为什么一定要等东风?

现在已经不是“草船借箭”的时代了,东风不再是必要条件了。

没有东风,最不济你也可以划桨前行的。

在借箭的路上等东风,而不是等东风来了再去借箭。

凡事先搞起来,就能解决80%的焦虑。


布利丹效应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布利丹效应”。

在14世纪,法国哲学家布利丹,在一次议论自由问题时讲了一个寓言故事:

一头饥饿至极的毛驴站在两捆完全相同的草料中间,可是它却始终犹豫不决,不知道应该先吃哪一捆才好,结果活活被饿死了。

后来,这故事里的驴被称作“布利丹驴”,被人们用来喻指那些优柔寡断的人。

后来,人们常把决策中犹豫不决、难作决定的现象称为“布利丹效应”。

“布利丹效应”有三大特点,其中第一大特点就是追求最优,但是这样往往会一再错失机遇。

就好比布利丹驴,遇事左思右想,却迟迟没有行动,最后反而被自己所累。

在现实中,很多人面对着新业务、新挑战时,总是先去设想困难,设想各种可能出现的障碍和调整,设想出各种应对策略。

所以,做决定时,犹豫不决,焦虑不已,只求万无一失。

但是,随之时间的流逝,错失良机,或者出现新的状况。于是,又追悔莫及,陷入深深的焦虑中。

怎么办?

不要寄望于“鱼与熊掌兼得”,也不要“一山看着一山高”,只选择适合的,不要追求最好。

只要制定的目标有可行性,那就干起来,在干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原目标。


后悔的时间模型

心理学家 Gilovich 和 Medvec ,在1994年,提出了一个“后悔的时间模型”。

这个理论指出,后悔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做了某事而后悔,另一种就是对没做某事而感到后悔。

从短期来看,做错一件事感到后悔的感觉会更强、更痛苦。但从长期来看,没做一件事的遗憾程度,无论是数量还是强度,都会远远高于做错了某事。

原因很简单,你“做错”的事情,你事后是有机会去补救的,所以就算你感到后悔,也不会持续太久。

但是,对于“没做”的事情,因为并没有发生,因此会存在一切的可能性,你就会总是会幻想,如果当初去做了现在结果是怎么,总在幻想那个没有发生的“另一种可能”。

所以,停止反复推演,停止消耗心神,不要永远留在脑海中“猜想”,从而错失机会,丢掉掌控生活的主动权。

与其在“做与不做”中纠结,不如主动出击,先搞起来,前行路上,不断尝试、反馈,修正,就能逐步解决问题。


鲁莽定律

得到CEO脱不花曾提出“鲁莽定律”。

意思就是说,先搞起来,你就成功了一半。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不去播种,又如何有得。

明确自己想要的,坚定自己选择,说干就干,这才是成事的捷径。

人一旦干起来,就有了底气,就会像披上铠甲的将军,进入属于自己的战场,所向披靡无所畏惧。

先搞起来,起码你不会后悔。很多事情,你需要先上场,再调整。

先搞起来,在复盘和迭代中,找到正确的路,这样远比停留在原地,不断内耗更有意义。



事实上,行动,永远比正确的行动更重要。

做错,比没做强过100倍。

积极主动的人总是看到问题背后的答案,瞻前顾后的人总是看到答案中的问题。

所以,别犹豫,干起来。


如果你觉得我的观点对你有所启发,是我的荣幸;如果你不认可我的观点,那你可以倒过来教我一些你认为我应该知道的知识,这是对我最大的奖赏。

我的文章,如对你有所启发,欢迎分享、收藏、点赞、点亮在看。

坚持分享,死磕自己,我是老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