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澜的潇洒人生和每个人的修行功课

蔡澜过世,享年83岁。蔡澜的一生褒贬不一,喜欢的喜欢他随心所欲的生活方式。不喜欢的,觉得他男女关系混乱又无儿无女,这样的人生不值得推崇。其实人生过得怎么样,是非常个性的话题,根本没有标准,也不用在意别人的评价。按照自己的意愿度过一生,就是最好的人生。如佛陀所言:“和有情人,做快乐事,不问是劫是缘。”

从这个角度来看,蔡澜的一生过得肆意,确实没有辜负时光。普通人很容易羡慕有钱人鲜衣怒马的生活方式,其实只是每个人此生的功课不一样罢了。富豪的功课可能是在物质名利极度丰富的情况下修行内心平静;打工族的功课可能是在财米油盐日常俗事中修行安住当下;佛道弟子的功课可能是在佛法道法之中体悟生死轮回,等下一辈子也许都换了。因此,每个人都不用羡慕别人,把自己的日子过好,过的开心最重要。人生幸福与否的本质,古今中外的先贤们已经总结的很到位了。简单说,幸福感是一个人内心宁静平和的程度。一个人能体验到的快乐和痛苦的级别都差不多,只是激发这些情绪的动因(阙值)不同。这个动因取决于一个人内心宁静平和的状态,也就是得到和欲求之间的关系。一个流浪汉得到温饱获得的喜乐,等同于普通人工作和家庭稳定,也等同于富豪年入千万;而流浪汉得不到温饱的沮丧,也不比普通人丢掉工作更差,和富豪亏损几千万的感觉也差不多。至于那些高光时刻和人生至暗的时候,其实也是如此。每个人身处的位置不同,欲求也自然不同,但逻辑都是针对自己的现状做一些增量。但滑稽的是,最后得到的情绪或者说幸福感的体验值,又都是基本相同的。我把这句话再翻译的通俗一些,每个人都与生俱来拥有喜怒哀乐的能力,其体验感觉的程度也是大同小异。但我们通过不断奋斗,努力提高了自己感受快乐的触发条件(阙值)。我们努力了那么久,喜怒哀乐的程度并没有任何变化,变了的只是越来越高的触发条件。这个有点像国内中学生拼命去上课外辅导班,最终不管学习成绩提高了多少,在班里的名次基本不变。内卷提高的,只是录取的分数线,仅此而已。因此所谓人生修行,就是修炼自己的心不再依赖向外的欲求来获得快乐。这是马斯洛在晚年悟透的问题,也是所有宗教或者修行法门想要告诉世人的终极答案。蔡澜喜欢美女如云行走世界的生活,但大多数人更容易从儿女一点一滴的成长中体验到快乐。这里哪有什么高下对错,只不过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而已。遇到什么样的境遇就安住什么好了,世界万物的每一个当下都是无始以来因缘际会的结果,不妨活得肆意大胆一些。无论如何,只有心修好了,不再依赖外物获取快乐而是始终保持宁静平和,才能得到独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