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的一个老板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做设计不是为了让我满意,也不是为了让业主满意,而是为了让自己满意”。我不知道他当时说这句话是在给我洗脑,还是他内心也真的是这么认为的,总之我当时还挺感动的,到现在为止印象都特别深刻。我在这句话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演化,自己总结出一套3M原则。
宏观层面让甲方满意、中观层面让自己满意、微观层面让使用者满意。
1.宏观层面让甲方满意
这个很好理解,用白话翻译就是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但我要从另一个角度来阐释这一原则,一般做规划的人都知道,政策性是城市规划工作的五个特点之一,所以有些时候规划讲究的是zhengzhi正确,而甲方在宏观把控方面是具有绝对发言权的,只有甲方自己最清楚自己的意图,那具有一定zhengce属性的城市规划,在宏观层面让甲方满意是无可厚非的,或许有些人会说,有的甲方就是脑残,明明这么做就不对。但我们问自己一句,这个世界上有绝对的对和错吗?你认为对的,未必是适合甲方的,理论上可行的,未必在实施中就是可操作的,在文本的结尾,我们一般都会写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但是又有几个人在写这两点的时候真正的去理解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我认为对错都要放在相应的时空背景下去看待(有可能某位大佬很久以前就说过类似的话,我没去考证),有些事、有些决定当时看是正确的,但切换到另一个时代背景,甚至是另外一个地方就不那么正确了,反之一样。这样的例子很多,有点历史逻辑的人很好理解这一点。我不建议从个人的角度来判断对错,尤其是规划师,所以我在设计那些事——价值观一章中对设计价值观拆解的第一条用的是好与坏,而不是对与错。
那让甲方满意就意味着无底线的跪舔吗?非也,请注意让甲方满意前面还有四个字——宏观层面,要清楚自己的职业身份和提供的服务范围,不要混淆概念,如果我们做设计仅仅是为了讨好业主、为了利益,那我们为什么不去从事性价比更高、更有利可图的工作呢?
2.微观层面让使用者满意
如果做的规划设计项目可以落地实施,那请尽量让真正的使用者满意,让使用者成为受益者,这个层面需要设计师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也是最考验职业道德的地方。规划很善于做面子上的工作,但让真正的使用者满意就必须格外重视细节,而很多细节工作是无法拿到台面上展现工作量的,往往也是费力不讨好的。我在工作中接触过很多设计师都是抱着打工仔的心态上班,“做事欢喜随缘”、“好读书不求甚解”,说实话,我个人是质疑这种工作态度的。如果我找一个煤气检修的工作人员,我肯定不希望他是这种欢喜随缘、不求甚解的工作态度。换个视角看,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大分工里的一员,如果每个医生、每个警察、每个修车工都是这种态度,那这个社会会成为什么样子?反过来又会是什么样子?我觉得人不管是什么职业、什么角色,至少都得为自己做过的事负点责任吧。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不得不帮父母干一些农活,说实话,我很懒,不喜欢干农活,那时我父亲经常跟我说干活就有个干活的样儿,我想这句话在今天依然适用。
3.中观层面让自己满意
做设计还是要给自己留一点空间的,否则就真的成为了画图的机器。长此以往就会失去职业信心,变得麻木,更谈不上自我实现。再加上现在大环境不好,设计行业整体下行,设计师的社会地位每况愈下,如果再不给自己保留一点空间,相信很多人都会走不下去。而设计的中观层面就是自我实现的最好落脚点,我把规划设计师比作一个连接,连接着宏观层面的决策层和微观层面的使用者。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架构合情合理、分寸得当的关系就是规划设计师要重点做的事,包括逻辑梳理、情境分析、理念传递、包装表达等,而在这个层面让自己满意是最能体现存在意义的,要努力扮演好这个角色,对职业身份负责、对自己负责,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尊重设计师。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革,设计行业也在不停的探索、演变,但无论设计的理念、表现形式等内容如何转变,他的本质与核心需求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要抓住本质,构建自己的价值观和与之相对应的知识体系。我的3M原则其实就是我的设计价值观的保障和支撑。
我知道做设计的很多时候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本意和原则,甚至是底线去求生存、谋发展。请不要特别在意这些,在大的时代周期和社会背景下,个体的力量确实是微弱的,有些事做归做,但内心一定要清楚你是谁,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能坚持自己的信念,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这些事,那这些事不过是人生这部连续剧中插播的一段广告而已。
最后借用《可可西里》中的一句台词作为结束语,“见过磕长头的人么?他们的手和脸都脏得很,可他们的心特别的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