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是指个人借助行为对社会的适应,调节即自我调节,指个人对内心活动的调节。一般来说,良好的自我调节是通过积极的社会适应性行为完成的。
原因与目的
1、人的行为有原因,也有目的。因果观隐含着决定论。目的观则相反,意味着人有意志自由,对行为有选择的自由,这心理治疗的前提。
2、目的区分为内目的和外目的。
外目的:商人做买卖,目的是赚钱。
内目的:儿童跑跑跳跳,目的在于活动本身给他以快乐河满足。
很多行为既有外目的,也有内目的。外目的太强烈,内目的可能消失。内目的太强烈,外目的也可能消失。
3、目的和手段可以相互转化。目的转化为手段叫做目的手段化。手段转化为目的叫做手段目的化。
先有内目的,后有外目的,目的手段化意味着人的生物性社会化。如幼年打球为了“好玩”(内目的),长大进国家队打球成了为国争光的手段,赢球成了外目的外目的。
先有外目的,后有内目的,手段目的化,意味着社会价值之个人化或奖励的内在化(自我奖励)。如果读书只是为了避免惩罚得到奖赏,谋求好工作等,读书就是一种手段。在读书过程中因知识的增长,对人生的体会和自我境界的提供感到满意和愉快,读书这一手段也就目的化了。
例学习来说,人生来的好奇心是学习的初始动力(内目的),主要由于不恰当甚至错误地教育内容和方式,许多人的好奇心被践踏,是教育的最大失败。对于幼童,游戏是学习的主要形式,家长和教师善于将知识教育与游戏结合,幼童将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猎取各种知识。
精神空虚:没有内目的。
行为的效应
1、行为有客观效应和主观效应。
客户效应分为社会效应和身体效应。
主观效应指在行为过程中心理活动和状态的变化,尤其是内心的体验。直接和间接的区分。间接的主观效应是别人或公众对行为的评价和奖惩造成的。
2、神经症病人歪曲体验的情况:违反自我需要和欲望的行为引起的不快体验,由于这种行为以引起别人赞赏(间接效应)为目的,神经症病人忍着不快去做,得到赞赏,并且赞赏掩盖了原来的不愉快,病人便误以为这种行为是符合自我需要和欲望的;儿童少年按自我需要进行的活动常受指责和惩罚,需要一旦在意识浮现,引起对惩罚的恐惧,体验给需要以否定的评价。
严重的心理冲突者极力隐藏自己的需要和欲望,也就是隐藏真实的自我,目的赢得别人的赞赏和避免遭受非议(戴着面具);歪曲的体验使病人与自己作对,反其道而行之。
道德情感
1、低层次的心理对高层次的心理不起作用,物质生活的享乐填补不了精神上的空虚;高层次心理活动对低层次心理获得的调节才是有效的和健康的。高层次需要是在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以后才能发展起来,而低层次需要必须在童年期得到满足,到了少年、青年期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
2、道德愉快或愉快的道德情感:一个人在进行他自认为对别人有利的行为过程中,或者,在看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造成了有利的效应时,行为者所体验到的愉快,叫做道德愉快。
道德愉快是社会性肯定评价的个人化和体验化,是社会性奖励的内在化。是最高层次的自我肯定,手段目的化之最高形式。
3、道德愉快实现了个人和社会之间矛盾的统一,是个人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也是矛盾统一的最高形式。有减轻和消除各种精神痛苦的作用,能消除违禁性罪感的消极作用。
违禁性罪感是社会性惩罚的个人化和内在化。意味着个人与社会间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也意味着社会对个人最后的和最严厉的判决。
4、自我背叛性罪感:有理想有信仰的人不可能不犯错误,错误意味着与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背道而驰,这种错误引起的痛苦叫做自我背叛性罪感。能促进行为者拨正人生的航向。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满意感和道德愉快。
行为和体验
1、精神健康的特征性行为:一个人的行为受着社会要求和个人自我需要的双重制约,既符合社会要求,又符合个人自我需要的行为称之为两全行为。
满足个人需要的同时却与社会要求背道而驰,是反社会行为。
符合社会规范却与个人需要背道而驰的行为是自我折磨,是神经症行为的特征,也是心里冲突的典型表现。
2、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感的需要、受人尊重和自尊的需要,是所有人的基本需要。基本需要满足后,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发展起来。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各种病态者,自以为在追求高层次的满足,其实是以不成熟的行为模式追求基本需要的满足,表现为过分的代偿。
人生有局限性的,关键在于接受,这就是健康的生活态度。神经症的基本态度是不接受,虽无数次碰钉子仍不放弃完美主义。
3、调节的内容:自我情感。分为自我满意和自我不满意。调节的主要内容是自我评价(过高、过低或相对地恰如其分)和情绪(稳定性、对新鲜刺激的易感性、愉快或不快的情绪)。良好的调节对适应起促进作用,神经症病人适应不良和调节不良互相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