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老家过年,酒席后与一位年长我几岁的大哥聊到沟通这个话题。这位大哥说:“我们家的人就是性子急不会说话,我爸、我、包括我儿子都是一样,还是你们读书人会说话。” 我刚说到沟通这种事情虽然与性格有一定关系,但是后天通过练习是可以快速得到提升时。大哥放下手中的烟,立即反驳我道:“你看,电视上那些名人,一个个都那么会聊天,我们这种人,就是天生嘴笨,不会说话......”。
为什么为这样?
习惯性防卫
当我们遇到与过去认知不一致的新观点时,就会触发我们的习惯性防卫。
什么是习惯性防卫?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当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观点、尊严可能会受到挑战的时候,我们第一个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挑战和质疑是否合理,而是:有人敢反对我,和他干! 这时候,我们的习惯性防卫就产生了。 来自《好好学习》
类似的情况不论在家庭生活、还是工作场所中,经常会发生。夫妻之间观点不同时,还没听完对方的话,就急着反驳。说来说去,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有时候,争执半天才发现,两人讨论的都不是同一个问题,甚至忘了更重要的事情:如何让双方的合力更大化?如何让两人的关系更为密切和融洽。
习惯性防卫的原因:
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F.海德Heider在其1958年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中首先提出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分为内归因与外归因:
内归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品质和特征,如人格、情绪、心境、动机、欲求、能力、努力等个人特征。
外归因:指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
人们会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努力等。但对失败等则更多地归因于外部因素,这就是归因偏差,举例:如三次考试都没通过,他人就容易认为考试的人怎么这么不努力,老挂科?假如考试当事人是你自己时,就会说第一次时间太紧,第二次是问题太难,第三次可能是打分太严。
当我们受到挑战时,会不自觉地向外部找原因,当我们这样认为时,别人不同观点中可能存在的亮点,自然也不会去注意了。
如何减少习惯性防卫的不利影响:
在与家人相处时,有一个重要的心理学理念:将“行为”与“动机”加以区分开来,将“人”与“事”区分开来:父母对我们的婚姻生活加以干涉,虽然方法有可能不对,但是动机是好的——他们希望儿女能够更幸福;子女做了错误的事情,做家长的虽然不喜欢其中的某些行为,但是对于子女的“爱”是永恒的——无论你做什么,爸爸妈妈都会爱你,正因为爱你,所以会严格要求你。
破解习惯性防卫,也是一样的,将“人”与“观点/行为”区分开来。
举例:当老公说我:“你太胖了,应该健身”。下意识第一反应可能不是去思考老公说得对不对,他之所以这样说是源于对我的爱,而是觉得他是在指责我,对我不满意。这样一来就容易怼回去:“我就喜欢这样的身材,才不要你管” 或者消极否认“我才不胖”。这样,我把老公对我“行为/观点/健康”的质疑理解为他对我整个人的质疑,从而激发起自己的习惯性防卫。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就要明确一点:我们的成长来自“我的观点/行为”的改进与提升,而别人对我们的“观点/行为”提出意见时,正是我们获得启发得以成长的契机。
想要由“听到”转变为“做到”,请先清除障碍1——习惯性防卫。
系列文章: 听过那么多道理,你为什么仍旧走回老路?(2)外在掌控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