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除了要表达自身感受的内在需求,有时还需要别人的帮助。同“感受”一般,“请求”也该被清晰地表达。今天我们讲讲如何表达“请求”。然后,再转换视角,谈谈作为信息接受者时,我们该如何“倾听”。
没有人能在这个世界遗世独立,我们都是社会人,总有事情需要得到他人的帮助,于是我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请求”。
东亚文化圈有一个共同的文化特色,就是表达委婉。我们常常不会很直白地去表达我们的请求,总是要七拐八绕,暗示暗示再暗示。这种点到为止,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风格,自然有它的含蓄之美。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的游戏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十分适用。事实上,如果你没有把你的请求表达清楚,别人就未必能理解你的请求究竟是什么,如此一来,你的期待也就不一定能实现。这样的情况非常常见,估计许多情侣都深有感触。
把自己的请求说得具体一些,并且注意在表达的时候说明希望对方做什么,而不是希望对方不做什么。因为后者更不容易让人明白,甚至更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此外,在集体讨论时,更要明白地表述自己的请求,否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就会把你的请求淹没,时间浪费了,效果又没有达到。
在具体的提出自己的请求之前,还有一个前提,就是明确谈话的目的。在谈话之前,先对自己的需求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把请求表达得更加清楚,这样也就增加了我们获得称心反馈的可能性。如果连你自己都不知道你的谈话目的是什么,那么这段谈话就是无效的,对方无法理解你,你的请求也就无法得到满足。
提出了请求,自然也就期望得到反馈。反馈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说明了对方是否真正理解了你的请求以及他对这个请求的态度。
关于反馈,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方面,我们需要明白,就是我们的意思和别人的理解有时候未必一致。这个时候我们最好能够请求对方的反馈,以了解对方是否真的理解了我们的意思。另一方面,当确认对方已经明白后,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对方正在想什么、对方是否接受请求,都是我们急于想了解的。当然,有的时候,征求反馈的方式会让人反感,产生一种“难道我是笨蛋吗?”的想法。所以,我们在询问之前,可以先解释自己这样问的目的,表达出对他人的尊重和我们的需要。
在和别人表达我们的需求时,有人用请求的口吻,也有人用命令的语气。人们常常会混淆请求与命令。什么是命令?一旦别人认为如果不答应我们的请求就会受到责罚,这种“请求”就会被当成命令。当对方觉得自己是被迫的,那么即使他选择了服从,他也不会乐于真正地满足我们的请求。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的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我们往往选择去指责别人,这时的“请求”也就成了命令。有时候,我们只是想表达“请求”,却由于用语不当,给人一种“命令”的错觉,这是应该尽量避免的。例如,当我们想要请对方打开窗户时,我们应该说“麻烦你打开窗户,谢谢”,而不是“把窗户打开”。对于命令,人们天生有一种抵触心理,而对于请求,人们又天然地难以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