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完了毕淑敏文化地理散文:《世界如锦,心如梭》。看看他的题目里,有文化、有地理、有散文。地理虽然很差,但是喜欢旅游,更喜欢散文提的游记。曾记得余秋雨在《中国文化课》里对“文化”这个词的定义:“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 人格是指一批人在生命格调和行为规范上的共同默契,这种共同的默契不必订立,而是深入到潜意识当中成为一种本能。我不是文化人,可我崇尚文化,在物质上不追求最大化,但求在文化上日新月异。
这本书毕淑敏游历两河流域,从文字、建筑、人文以及精神层面上描述了很多人文精神和中国文化加以对比。她对死海西岸马萨达那一段的描述,是景致、是故事、更是犹太人视死如归的精神和传承,最为我感动。在犹太民族的历史上,马萨达成为英雄主义的象征。当失去赢得宗教和政治上独立的希望之时,万众一心地选择了用死亡代替奴役的命运,这是理想主义的千古绝唱。这笔精神遗产不仅属于犹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人类,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将永远不朽。
还有一部分写出了我的心声《在加德满都直面死亡》加德满都的巴格玛蒂河是印度教徒火葬的地方。很多人是惧怕死亡,源远我不清楚。但是大多数人认为死亡是一件不太吉利的事情,普片认为“好死不如懒活着”。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们对于死亡也有了新的认知。不愿意死于战争、意外、恐怖事件、交通事故、天灾人祸和瘟疫。如果死亡可以选择,那么我愿意死于自然规律、理智选择过的自我终结、有必要付出自己生命代价的事业。不要把死亡看成污秽、凄惨、恐怖、丑陋的事情。既然我们每个人都要走过这个阶段,那么把它正常化、从容化、洁净化、温暖话,不但对他人是一种仁慈,对自己也是一种亲切的关爱。我们一边生存者,一边思索着死亡,在这种思索中,让生命变得更有方向感,活的脚踏实地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