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澄录上》
陆澄,字原静,也作元静,字清伯,今浙江吴兴人。是先生的重要弟子。陆澄的发问,多切中先生心学要旨,对我们启发很大。先生曾经说过:曰仁后吾道益孤,致望原静者不浅。黄宗羲评论陆澄说:知非改过,使人皆仰。
有这么一段对我启发很大:
问上达工夫。[陆澄跟先生请教上达工夫]
先生曰:“后儒教人,才涉精微,便谓上达未当学,且说下学;是分下学、上达为二也。夫目可得见,耳可得闻,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学也;目不可得见,耳不可得闻,口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达也。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学也;至于日夜之所息,条达畅茂,乃是上达,人安能预其力哉!故凡可用功、可告语者皆下学,上达只在下学里。凡圣人所说,虽极精微,俱是下学。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工夫。”
上学下达,出自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通常的解释都是说,不要埋怨上天给的命运,不要一遇到挫折就怨恨别人,通过学习平常的知识,就可以理解生活的哲理...
之前我看到这样的解释,无论如何也想不通,我学了那么多年的知识,很多很多知识,怎么也理解不了不了生活的哲理,看不惯社会上许许多多的现象。我开始认为是社会的问题,后来觉得是自己的问题,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呢?难道是我学的知识太多了,还是我学的知识太深了?知识越多越深,应该哲理越明白才是啊,咋会恰恰相反呢?
看了阳明先生回答陆澄提问,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
先生说:凡是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嘴里说出来的、大脑思考的,都是下学;眼不可见、耳不可闻、语言不能表达的、大脑不能思考的是上达。下就是形而下、上就是形而上的意思。
比如关于树木,栽培灌溉是下学,而树木的日夜所息、条达畅茂的勃勃生机是上达。
所以,凡是可以用功、可告语者都是下学,上达就在下学里。
所以圣人所说的,虽然极其精微,只要是语言表达的都是下学。
所以说一切经典都不是宝藏,都是作者发掘宝藏的路线图,或者是作者写的发掘宝藏的指南与导航,宝藏在哪里?在自己的内心。
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就上达,不用单独寻个上达的工夫。
我们也不必研究、评判圣人和经典,只需要依着圣人的经典指南,搞好自己的工作、生活,自然就上达了,不必单独搞个上达工夫。
按照阳明心学的范畴,一切知识、技能都属下学,心学归属上达。同时,我们没法脱离具体的工作生活、知识技能来修习心学,离开下学下达就是空中楼阁,心学就没有载体,反而心学的修习更需要“事上磨炼”。
比如,工作属下学,以工作为例,修炼心学,就是要拼命工作,拼命工作过程中更容易觉察心学,不必单独为了修炼心学而修炼,心学本身就在工作中。
以阳明先生本人为例:先生大爱付出,大爱付出就属上达,因为先生救了很多人,救人就是下学。先生无我利他,无我利他是上达,因为先生做事的出发点从来不为自己,先生做的这些事就是下学。先生的上达都在他的下学里。
专门为了上达而去学习,终究不能上达,到不如拼命工作(下学),自然上达矣,所以不必单独去寻个上达工夫。
感恩先生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