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澄录【7】
【原文】
问上达①工夫。
先生曰:“后儒教人,才涉精微,便谓上达未当学,且说下学②。是分下学、上达为二也。夫目可得见,耳可得闻,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学也。目不可得见,耳不可得闻,口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达也。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学也;至于日夜之所息,条达畅茂,乃是上达,人安能预其力哉!故凡可用功、可告语者,皆下学。上达只在下学里。凡圣人所说,虽极精微,俱是下学。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工夫。”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注释]
①上达:通达天理。语出《论语·宪问》:“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②下学:下学:学习平常的知识。参见《论语·宪问》:“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译文]
陆澄向先生请教参悟天理的功夫。
先生说:“后世儒者教学生,只要涉及精微的地方,就说这是‘上达’的功夫还不到学的时候,只学一些‘下学’的基本知识,这是把‘上达’和‘下学’分成了两部分。实际上,眼睛可以看见、耳朵可以听到、嘴巴可以说出来、心里可以思考得到的,都是‘下学’;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嘴巴说不出、心里想不到的,才是‘上达’。就好像种树,栽培、灌溉属于‘下学’,至于树木日夜生长,逐渐枝叶茂盛,才是‘上达’,这岂是人所能干预的呢?所以凡是可以用功、可以用语言说的,都是‘下学’,而‘上达’则被包含在‘下学’里。凡是圣人所谈到的,虽然极其精微,也都是‘下学’。学者只要在‘下学’里用功,自然就会达到‘上达’的功夫,不需要再在别处另外寻求‘上达’的功夫。”
“持守志向犹如心痛,疼痛时注意力都只在心上,哪里有时间讲闲话、管闲事呢?”
[解读]
这段的意思也不难理解,关键是弄明白“上达”和“下学”这两个词。“上达”是指一些抽象的概念性的东西,更像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规则,也就是儒家讲的“天理”,道家讲的“道”。“下学”是原理、规则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活生生的实例,是儒家讲的“人事”。
程颐说,“下学人事,便是上达天理。”王阳明在这里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凡是语言能表达的,都是“下学”;凡是语言说不出来的,就是“上达”。坐而论道,还是下学,拈花一笑,就是上达。
王阳明让人只在“下学”中用功,而不必理会“上达”,其主旨还是着落在其“知行合一”的理念上,世界上没有脱离了具体“下学”的“上达”。人在笃行的“下学”中,自然能体会到“上达”。在说“上达”这两个字时,我们要注意这个“达”字,所谓“达”,“由此及彼谓之达”,所以欲要“达”,其起点还是“此”,而“此”就是“下学”。
这节讨论的内容对很多人来说,可以说确有醍醐灌顶之效。不下学,则不能上达;不低就,则不能高成。今天我们的毛病,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又太多了。学问不怕不高,只要笃行积累,进步不怕慢,只要日日不断。要能凡事彻底,不是成天想着去做不平凡的事,而是把平凡的事做到不平凡。我们若能‘君子素位而行’,把上级交办的工作干到最好,自然能得到向上走的机会。若是认为今天这点事不是我该干的,总想干点‘高端’的事,反而得不到那机会。每日的学习,不是到处要去学高大上前沿尖端的东西,而是反复学习自己手上正在做的事,把它做好,做到极致,这就是下学而上达的道理了。
最后一句话很精彩:“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心中有志向,就像心在痛,一心只在这痛上,好多功课要做,哪有功夫去说闲话,管闲事。让你去参加交际应酬,那心痛啊!不约!我们不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