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爱,就象系在孩子身上的学步带,一头栓着孩子,一头由父母紧紧的拽着。
孩子拼命的迈着步子往前挣,父母生怕孩子挣脱后摔倒。学步时双方都需要,成为爱的一种表现。
随着时间加长,父母渐渐形成了拽住孩子的习惯,没在视线内便感到不安,时刻关注着拽着才会放心,才会有踏实感 。
另一头的孩子即使已经学会走路,也已养成了向前冲的习惯。孩子在悄悄的用力挣,父母始终拽着不想放手。这种爱的感觉绷得越来越紧。
孩子读幼儿园时,哭着闹着都要爸爸接送,妈妈或外婆送都不行。爸爸工作相对忙些,于是外婆想办法利用接时只是一个,孩子没有更多选择,加上食物的不断诱惑,得到了孩子接送的许可权。后来的几年中,基本都是外婆接送。
偶尔,父母去接,回到家后,总有些生气的样子。外婆悄悄问其原因,说父母不给他买吃的。于是一阵好哄,最终以明天外婆接送达成协议。
年增个长,小学二年级时,他说自己长大了,也认识路了,便不要任何人接送。形成习惯的父母始终不放心,依然不肯放手。总是远远的关注着,为了发生意外时第一时间冲上去。
如今,孩子已有十二,感觉拽着的学步带,变成了拽着风筝的线,越放越远,越来越绷得紧。父母感到越来越慌。孩子感到牵绊,越来越使力,想要挣脱。双方矛盾的鸿沟越来越深。
父母要他做的事情,他完全反着来,不惜登鼻子上脸。唯有同学朋友的话,即使是错的,他都认为有理。呼朋引伴是他最擅长的事,成天带着几个伙伴,上串下跳,唯我独尊,甚是欢愉,乐此不彼。
于是,父母在无法之中寻求法,经几番求助与学习。双方坐下来,商量解决。最后达成:父母只管付出与欣赏,孩子只管自主向前,独立承担。
此后,孩子每周回家两天,陪他做做作业,逐一检查一下,交流一周的所见所闻所想,让孩子发表一下他对学习的看法,喜欢的科目,不喜欢的课题,最后给些鼓励或建议。孩子 也乐于享受这最后的决定。
欣赏成了父母常常关注与期盼的事,欣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成绩一次次的提高,自由、阳光围绕着孩子。父母满足的把笑容收在心底,让它从心底高兴出来。
孩子不断的优秀常带给父母情感的滋润,所以父母习惯的享受着。当有一天滋润迟到时,象没有水的稻田,产生的裂口。
偶有一两次,盼孩子考试的成绩,比正常情况稍晚两天,心中便有太多的不适。
犹如第一次寄出的情书,包含着对心仪女孩千百次言行举止的分析与自恋式回忆的自我判断,无数次的纠结后,最后鼓起勇气决定寄出这份承载着的男孩第一次心跳的期望,煎熬着,胡思乱想着等待女孩最后决定。
心象悬在半空中,因为悬着,有些寒风吹着的痛,因为悬着,有些摆动着的慌。拉扯着脚步来回机械的踱着,没有目的没有方向。目光不时关注信息端,看看有没有让心落下来的褥垫。
习惯的力量真是不小,它能让人满身荣誉,龙袍加身。也能让人饱受折磨,心慌失眠。对孩子关注太多,期望太大,一纸成绩都会拉扯着父母 的神经。
付出与欣赏越多,想要看到结果的欲望就越大。每次一点的进步,便会激起下次又进步了多少的欲望,慢慢地欲望撑大了。
虽然心想如果没有进步,通过分析,找到原因,制定方案改进,但依然期盼早些知道结果。就这么一点事,居然能让父母如此之慌乱,无所事从。稍有一点风吹草动,就能让自己不住的摇曳。
把这摇曳的心情摊开在纸上,一点一点寻找它的瑕疵与毛病,找出究竟哪一根弦让自己不适,不能自控的原因。
原来,这就一切源于学步带的情结,还是想拽着舍不得松手。虽说好只是付出与欣赏,但还是情不自禁想要紧紧拽着。
我知道这情结已被证明了不好,可哪个父母不是在经常犯错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