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朋友聊天的时候,别人对我的评价通常只有三种
第一种:一张嘴就是那些情情爱爱的,似乎只有感情的事情才能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第二种,你太严肃了,听你说话的时候总感觉跟老师说话一样,你简直就是个机器人,没有幽默细胞,也开不得玩笑
第三种,你身上负能量太多了,不要影响到我了。
这三种评价都不是我所希望的,我认为我只是没有找到一个聊得来的人而已,没有一个真正了解我的人而。我是一个表达感情的笨蛋,只会用很笨拙,别人无法理解的方式去表达。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孤家寡人,直到后来,开始写文,我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出口,于是我通过文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我相信在大千世界里总能找到知音人。
可是时间久了,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也高,不愿意只写儿女情长,不愿意只写自己的心声,想要写出更有质量的文章。可是要写文章,首先要有素材,还有一定的文笔。我该去哪里寻找到素材呢?于是,我开始看书,都说有大量的输入才会有质量的输出。
最近在看张爱玲的小说,可是看了就看了,看完之后我想写一篇读后感,或者找出小说的共鸣之处,然后写出自己的观点。提起笔来,一脸茫然,不知从何写起。于是我问我自己,张爱玲为什么要写这篇小说,她想表达的是什么?她想反应的是什么?她希望读者看到的是什么?理解的是什么?一连串的问号浮现在脑中。难道张爱玲只是为了写小说而写小说吗?那她为什么不写言情喜剧?为什么不写男女情情爱爱,腻腻歪歪的爱情故事?
有过这样的疑问之后,才明白,为什么这段时间并非没有输入,为什么却没有任何输出。就是因为我只是为了看书而看书。并没有理解透彻书里面的内容。如曹雪芹先生的《红楼梦》,几番细读,尚不能完全意会曹先生所要表达的内容。还需通过了解曹先生所处的的社会环境以及脂砚斋的批语才可对《红楼梦》有个简单的了解。同理,张爱玲,生活在一个动乱的年代,她的故事,是无法脱离一个动荡的背景。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动荡的背景,这样的背景对于张爱玲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她写的故事中,究竟有多少是映射着她的经历,都需要细细研究。
终于,我不再只是一味的看书,不是为了满足大量的阅读量而追求速度,而是要把一本书读懂读透才能领会其中深意,然后升华为自己的观点,论点。
所以,从这一刻开始,寻找突破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