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家族就是原始氏族部落,那时有很多这样的部落都是以女性为主导建立的,也就是“母系氏族”。在母系氏族中是没有夫妻式的家庭概念的,那时的人们大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直到父系氏族时期,家族中才开始出现有固定配偶的夫妻式家庭。至于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转变过程,以及为什么父系氏族中会出现固定配偶的家庭,这些问题你们的人类学、社会学和历史等科目的研究中已经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况且与咱主要讨论的问题关系不大,就不细说了,咱只说父系家族中的家族传承机制及孝道的伦理原则,还有家族中的性别职能分配、族际间的联姻、家族与个人的关系等问题。
所谓“父系”自然是要以男性为主导建立家族的了,父亲是哪个家族的成员,孩子就也是哪个家族的成员,女性自从出嫁之后就不能够再参与自己原本所在家族的事务(女性按规定即使在自己的家族也是不允许参与家族决策的,但家族的一些庆典等集体活动她们还是可以参加的),而只能随从自己的丈夫参加一些家族活动,不过由于家族原则上以男性为主导,所以女性自始至终没有参与决策的机会。当然这些规定只是礼法的规定,并非完全僵死的,倘若真的有个别女子才能卓越、威望甚高,家族决策等事务也不是不能向她征求意见,“倒插门”的女婿也不是没有,只是可能要承受一些违背礼制的压力,可家族是自治的,只要其成员的行为不违反国法,伦理上的礼制仅供参考,是不具有强制性的,一切事务皆由家族成员间协商处理。
此外,即便是男性,在家族中的地位也不是完全一样的。鉴于医疗条件和人类生理上的特殊性等现实情况,我们那时婴幼儿的夭折率相当高,而女性在分娩过程中发生意外死亡的概率同样是很高的,如果像你们这样严格执行一夫一妻制的话,我们那时将有许多男子娶了媳妇跟没娶差不了太多,这肯定不是唯一的原因,甚至不能算是一个合理的原因,但这是实际的原因。综合各方面的考虑,我们向来实行的是允许纳妾的婚姻制度,“妾”其实就是妻的后备,属于一种男性的生育保障,为了确保家庭和家族能够得到延续,在有条件迎娶的时候(家境殷实且女方愿意),我们不反对男性纳妾。不过,假如某个家庭或家族已有了强壮的成年男性继承人,其父仍然不断地纳妾,这就属于行为不检,是有失德行的了。因为纳妾,就产生了如果有多个男性后代陆续降生并长大,那么未来将由哪一个继承家长或族长之位的问题,礼法对此的规定是嫡长子优先,其余子祠按年龄顺序排列。与其它礼法条款相同,这也是一个参考性的原则规定,最终决定权依然在长辈和其他家族成员们的手中。礼法原则就像是你们熟悉的民主国家的法案,而家族成员们的决定就像是议会表决或全民公决的结果,后者是可以推翻前者的,尽管这种推翻总会伴随着可能导致严重分歧的风险。
继承族长之位的男性就相当于获得了正统的家族地位,这个“正统”的意思好比大树的主干,是家族传承的主力,将会承袭家族的大部分精神和物质财富——家族的精神财富(如祖传的手艺、技能、家训等等)可以是家族独占、独有的,但物质财富则只能继承其支配权,一切物质财富的所有权属于王者(即国家),家族对精神财富的独占算是我们那时的一种不成熟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这种不成熟的保护方式一度令许多传统的文化、技术、工艺等随着特定家族的败落而失传——以及可以世袭的官职、爵位,所以一旦家族中的嫡长子被废除继承人资格或是族长失去了族人们的信任,往往会引起家族内部对于族长之位的严重争夺。不过这种争夺通常会受到王法的节制,是不能出现不择手段的恶性行为的,也许只有皇室家族的争夺例外,因为几乎没有什么人有能力节制那些皇亲国戚,但是如果能用皇家内部的争斗换取免除国家内战的机会,无疑还是值得的。
被排除在家族正统地位之外的成员,将会在五代人之后自动取消家族成员的身份。换言之,除非某人的父、祖、曾祖、高祖中有一人是家族族长,否则如果追溯到高祖这一代都没有一个人是正统的家族成员,那么从此人这一辈开始,他的后代们将不再是原家族的成员,这叫“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五世之后,原本作为家族支系成员后裔中的嫡长子,将成为新家族的族长,原家族中的一切祭祀、庆典、会议都不再召集这新的族长及其兄弟姐妹们去参加,他们就像是树枝上结出的成熟果实一样,可以另起炉灶、独立寻求发展了。在民间,出了五服便不认亲戚,也就是任意两人若是在五代之内没有共同的祖先,他们之间就可以认为是没有亲缘关系了。
新的家族可以在自己父辈们继承的土地上继续劳作,与原家族毗邻而居、互不干涉对方的家族事务,也可以迁徙到别处另辟天地,或者经商、从政、治学……都与原家族无关。这样繁衍、发展出的众多家族组成的血缘集团,就是民族。假如某个民族在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功高盖世、闻名天下的英雄人物,那么此民族的所有家族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以那个英雄人物为榜样、为骄傲,甚至以其为共同的祖先,来一齐祭祀、崇拜,强化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提醒各家族的人们我们是天然的生命共同体,促进人们的和谐、友好相处。这就是我们类似于原始宗教的祖先崇拜思想,以此来维系民族和国家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