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高三那一年, 不知道从何时起,我陷入了一种绝望的孤独里面。 青春18岁,埋首题海,奋战高考,只为最后的冲刺能够脱离苦海,而我的苦海似乎比同龄人深那么一点。
青春免不了情窦初开,看着暗恋的男生牵起别的女孩的手,强压住心里羡慕嫉妒恨,若无其事继续背一个英语单词,没人看出我的异样,我内心的情感狂潮,我在日记里写到,不用担心,到了大学我一定要谈一场高质量的恋爱。
那个时候我和母亲住在拆迁后政府安置的过渡房里,母亲交了一个新男友,她好一阵子没回来了,和新男友一起回了山东老家。
母亲不在有时候对我来说是一件好事,我也想像普通家庭一样有正常的母女情感,也许还可以和母亲沟通一点小秘密或者少女的心事,可是不行啊,很多时候母亲的出现带给我的都是混乱和难堪。
好事者会直接问我:“你妈妈是不是又有了新朋友,扔下你和新男人走了?”这样的话语带着一副为我打抱不平的口气,常常令我内心很难堪。我常常听到一群人谈的兴高采烈,我一出现话题就嘎然而止。一个不幸的家庭常常为社会做的贡献很有限,却为人们在茶余饭后提供了闲聊的谈资,让他们在别人的不幸中体会到自己的幸福,这也许也是贡献。这样的贡献简直可以和红楼梦相媲美,不是吗?
孤独的青春,在学校是考试制度下的产物,以分数论英雄。那人的情感呢?幸福家庭里的孩子或许情感有所依托。
而我呢?母亲是不能爱的,我必须在外人面前与母亲划清一定的界限,这样我才不至于被人们看成是和我母亲一条线的,人们才不会说那个孩子像她妈呀,我妈妈是什么,是一个婚姻失败又不负责任又乱搞男女关系的人。我是什么,我是一个成绩优异努力考大学的好孩子,我绝不能成为我母亲那样的人。
有时候看见别人批评我母亲,我还得帮着外人一起批评她,而且态度更彻底。母亲会在无人的时候流着泪和我说,:“要不是因为这里还有你,我是不会回来的。”我知道我母亲内心是爱我的,可是我们彼此都是弱小的人,我们无力改变任何事情。
我只能沉默,继续做我的数学题。也许有一天我强大到可以保护我的母亲,让我们走出屈辱的过往。就像探春那样,看似对不争气的母亲无情冷漠鄙视,默默隐藏对母亲的感情,慢慢丰满自己的羽翼,期待终有一天可以不被人随意践踏尊严,不被人怀疑清白和人格,让青春拥有它本该有的美好的样子。干净纯洁,高贵不容侵犯,一如理想中的爱情。
可是我压抑的情感造成最痛苦的内伤,父亲是我爱不到的,4岁以后我再没见过他的面,只听说他在开公交车,拥有稳定的家庭,替他的继子遮风挡雨。我早已不求他可以给我庇护,但我却真心思念他,思念一份父亲的情感连结。
说感情是动物的属性,可是一个人他的动物属性没有得到满足,我怕我自己不能很好去拥有人类社会这个大属性。
黛玉葬花也是在释放自己的情感,直到后来焚稿我相信痴情也未必能断。这种青春期情感的残缺导致我24岁以前对感情有着几乎偏执与疯狂的执念,伤痕累累依然无法治愈曾经的伤。
慢慢明白纯粹与不带杂质的爱几乎不可能有了,母亲与我有共同苦难的记忆,曾经不愿再回首的过去里面却包含着我们相依为命血肉相连的情感,只是那些伤害我希望可以慢慢治愈,至于父亲也希望可以慢慢修复彼此的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