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令人压抑的书,一部看着看着会窒息到无法呼吸的作品。
就如书的名字《无声告白》,看完的那一刻,竟一时无语,什么也不想说,什么也不想写。
但缓过劲来,又不得不惊叹作者伍绮诗驾驭心理描述的精湛技艺,尤其是对几个孩子心灵创伤的精准把握,演绎到了极致。此作耗时六年,值得。
一切父母眼里的美好,都是父母以为的美好,一切表象下的鲜活生命,都是父母以为的鲜活。
而剖开孩子的心灵,竟是如此沉重而窒息,伤痕累累,走向死亡。
看书的时候,我犹如小心捧着主人公莉迪亚的心,眼看着它被父母的梦想和期待压到无法呼吸,被所谓的宠爱蹂躏到无处躲藏,它孤独寂寞想要解脱,它恐惧挣扎想要自救,但我却与它一样无助。
直到那一天,莉迪亚张开双臂,平静地走入湖水,无声告白……看到最后的归因,我竟然没有惋惜,却是呼出了长长的一口气。
是的,她终于解脱了。在16岁的花季年龄,她提前告别了父母梦想着的美好未来。
父母以为的美好,轰然倒塌。
莉迪亚的父亲是一位中国人,虽然出生在美国,也有幸跟着底层打工的父母进入了美国的好学校,甚至后来上了哈佛大学。
但他一生追求的“融入”却始终没有达到,他的皮肤他的眼睛是如此与众不同,他无法融入环境,更没有朋友,只能孤独前行,直到在一所并不理想的学校当了终身教授,这于他而言已接近最好的结局。
莉迪亚的母亲是一位美国人,她被这位与众不同的中国教授深深吸引,不顾自己母亲的极力反对而嫁给了他,当起了家庭主妇。但她的梦想是当个医生,她骨子里的种族歧视依然存在。
有一天,已拥有两个孩子的她突然失踪了,毅然抛弃家庭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母亲离家出走的时候,莉迪亚只有5岁,她的世界是从那一天开始失去了平衡,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她把哥哥当成了不能割舍的精神依托。
后来,母亲因为发现怀上了第三个孩子,不得不回家继续她的家庭主妇后,莉迪亚的恐惧由此开始了,她时时害怕母亲会突然离去。
于是,幼小的心灵作出了一个判断,她以为只要答应母亲所有的要求,让母亲开心,母亲就不会离去。她偷偷立下承诺,一定要顺着母亲的意志行事。从此,她的口头禅变成:是的,是的,母亲。从没有拒绝。
父母以为的美好开始了,因为他们拥有一个如此聪颖乖巧的孩子。
从此,母亲的医生梦想一下子找到了出口,她自己实现不了,可以让孩子去实现。从此,父亲耿耿于怀的无法“融入”也找到了出口,他总是苦口婆心地劝导孩子如何去融入。
可是,这都不是莉迪亚想要的世界,除了承载父母的梦想,她再也没有其他喘气的空间……
书中讲了四位孩子。除了莉迪亚,还有她那位得不到父母宠爱的哥哥,以及经常被父母忽略存在的妹妹,还有她想要借他撕破美好的邻居同学。
对这些孩子的心灵解剖,有时因为太精准,看着看着就会让我突然联想到自己的孩子,会不会我以为的孩子世界其实也是面目全非,一时惊恐。
一直相信,父母的言行会对孩子的心灵有深远的影响,但我从来没有深思过,父母看到的表象和以为的美好,是否是孩子真正想要的。父母为孩子创造的美好世界,是否是孩子真正想要的世界。
一直知道,孩子的心是脆弱的,但我从来不曾想到,孩子的心会是如此玻璃心。父母的自以为是全都逃不过孩子细致的观察和敏感的预知。
这部作品所带来的窒息感,其实正是身为父母需要深思的责任感。它提醒我们,孩子眼中的成人世界未必是他们以为的世界,而父母眼中的孩子世界也未必是我们以为的世界。
心灵相通,一家人平平安安地在一起,才是孩子最大的天。让孩子做真正的自己,才是孩子最大的幸福。
其他什么都不是。
从此,再也不要自以为是。我如是告诫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