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九十年代到北京来念大学的时候,流行王朔,我也从有限的口粮中挤出钱来买了一套四本盗版的王朔文集。其中有一个故事现在记不太清楚了,大意是主人公方言为了洗清被警察的怀疑,到处去找以前的朋友去回忆某件事情,其中牵涉到一个饭局,但是每个人的说法都不一致,到底谁参加了那个饭局,谁挨着谁做,谁说了什么,越问越迷糊。
当时看这个小说,我就很奇怪,很不理解,怎么会这样呢?一个饭局怎么会记不清楚呢?那个时候,我还比较年轻,记忆力还相当不错,而且我本人一年也没有饭局,所以如果偶尔有个饭局的话,我会记得非常清楚,甚至吃了什么菜我都不会忘。
可是过了多年,我现在就非常理解了。各位也请回想一下,就不用说普通的饭局了,就是那种非常重要的饭局,就是本书中定义的“闪光灯记忆”,比如以此重要的同学聚会,加入一个新单位的欢迎宴,或者见到了难得一见的大人物,亦或是前女友的婚礼,你仔细想想,你能记得饭桌的每一个人吗?如果有人问你当时的一些事情,你能描述的很清楚吗?
记忆模糊并不可怕,可以大方的承认我忘了。可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我们的大脑很奇快,对于忘记的部分会自动的脑补,把信息补充的很完善,而且很合乎逻辑,在自己看来是真实的。
比如,若干前的看过的电影,很多细节已经忘记了,但是自己会自动的脑补,而且栩栩如生。等到你第二遍看时,你会以为现在看的已经不是那本版本了。
我上学时地理还是学的不错的,后来很少去看地图,但是这么多年经历,会有很多的杂乱的信息,不停地补充到脑子里,自己会画出一个地图。我最近喜欢看地图,尤其是围着地中海看。我简直大吃一惊啊,原来利比亚这么大,比埃及还要大;英国正东面不是法国,而是德国;莫斯科这么靠近欧洲,我原来还以为在北京正北方;里海原来只是一个湖。
当然这些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影响还都不大,我回想起最近处理的几个工作,很有意思。
比如,大家都明白,项目合作中少有顺利和谐的(参见我推荐过的责任病毒一书),出现问题以后,每个人都跟我详细的描述了一遍过程,我当然是很有耐心的听了好几遍,每个人的讲述都不一样,而且差距非常大。这很考验一个基层管理者处理问题的能力。
还有,在一场冲突之后,当事人和旁观者,每个人给我描述的现场情况,让你怀疑他们说的是一件事吗?
以上情况,我认为每个人都没有撒谎,我向来是不怀疑人的诚实的,每个人站在自己角度描述的都是真相。
所以,这几年我一直有这个观点——世间没有真相,直到我读到了尼采的观点,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尼采就认为客观的事实真相可能根本就不存在。读到这儿,我不禁后脊梁发凉,我怎么跟这个邪恶的家伙观点一样呢?
这就是“视角主义”,大家说这个很简单啊,横看成岭侧成峰嘛,不然,远近高低各不同,并不是没有真相,如果你多些角度细细探查,还是有真相的。苏东坡表达的跟尼采的视角主义不是一个意思。
尼采的意思是本不存在真相,你看到的真相,实际上是你自己制造的真相。
所以现在有了后真相这个词,这个词后来还被收入到牛津词典里。人们跟相信自己的感觉,更愿意去听去看他们想要的东西,这就是真相。
想想这些年层出不穷的网络热点事件,反转,不停地反转。在后真相里,真相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每个人已经得到了他想要的了。
更不用说人为的去篡改真相了。
我们不评论当代,我们看看历史上那些人物吧。为什么大部分灭国的皇帝都是荒淫无度昏聩无能?为什么有这么多红颜祸水,妲己、褒姒、夏姬……,因为历史都是后朝写的。为什么当事先贴好标签去搜集证据,开国功臣就会成了叛徒,毋庸多言。
对此,我们有应该有清醒的认识。我们不应该带有偏见的去探究所谓真相,所有真相都会证实你的视角,在偏见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所谓领导,不痴不聋不做家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