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分裂以后,实力大不如从前,东罗马帝国的领土包括了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和利比亚的富庶地区,仍然是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君士坦丁堡是其首都,原称拜占庭,因此也被叫做拜占庭帝国,从地理位置上看,东罗马帝国虽然牢牢控制住拜占庭这个重要贸易节点,但是其国土均处在四战之地中,在西面,东罗马帝国要面临着匈人帝国和法兰克王国及其后裔带来的威胁,在东面,帝国要面对波斯人以及阿拉伯人,突厥人的威胁,这些势力的存在对东罗马帝国是非常严重的隐患。
拜占庭有着稳定的农业收入基础,又有着繁荣的海内外贸易,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来源和总体实力,在蛮族入侵的社会大动荡时期,拜占庭仍然保留了训练有素的军队和高效率的政府,同时,皇帝严格控制教会,打击异端,并且按照古罗马法律继续征收苛捐杂税,种种措施和地理位置的优势令东罗马帝国存活千年。
帝国发展了一百余年,至查士丁尼继任后,拜占庭开始大规模向外扩张,查士丁尼在位三十八年,是拜占庭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查士丁尼的对内政策是稳固奴隶主的统治,既然维护这一阶级,那必然有反对这一阶级的声音,奴隶主和政府官员横征暴敛,让拜占庭的百姓十分愤怒,532年,君士坦丁堡爆发了所谓的尼卡起义,尼卡在希腊语的意思是胜利的意思,起义者通过这种方式,反对政府的暴政,查士丁尼在起义者中制造分裂,并派遣大将贝利萨留起兵镇压,被杀害的群众多达三万余人。
尼卡起义充分展现了当前罗马统治机构的昏暗,查士丁尼开始实行改革,首先他禁止卖官鬻爵,惩治贪污,其后他限制贵族特权,实行长子继承制,撤销执政官制度以提高行政效率。
为了使法律更加具有效率,查士丁尼成立罗马法编纂委员会,由法学家特里波尼安领导,委员会审定从哈德良皇帝(117-138)以来400多年罗马历代元老院的决议和皇帝诏令,删除其中已失效和互相矛盾的部分,于529年编成查士丁尼法典,共10卷,后来历代法学家又将这些解释法律的论文汇总整理,于533年编成学说汇纂,共计50卷,同年颁布《法理概要》又称为法学家指南,他简明扼要,是学习罗马法的教材,最后又将534年以后颁布的法令于565年汇编成《新法典》又称为新律,作为查士丁尼法典的续编,上述的所有法律被称之为《罗马民法大全》这部法律文献肯定了皇帝的权力,把皇权视为至高无上,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律文献,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查士丁尼的对外政策是“东和西进”他急于结束527年开始对波斯的战争,不惜以赔款为代价于532年缔结永久合约,规定拜占庭以代守边境的名义向波斯缴纳1.1万磅黄金,以此稳定东方,同时,他出动大军攻打西方,534年,贝利萨留率领拜占庭军队一举攻灭北非的汪达尔王国,攻陷其首都迦太基,将其领土全部纳入拜占庭版图,533年-553年,经过20年的艰苦奋战,贝利萨留征服了东哥特王国,占领意大利,至553年,查士丁尼征服了原属于罗马帝国的大部分领土。
查士丁尼在被征服的地区实行罗马旧制,554年颁布国务诏书,废除东哥特国王托提拉打击奴隶主的法令和措施,重新恢复奴隶主的土地,财产和特权,但是由于形势已经不再适应奴隶制经济,诏令难以推行,查士丁尼不得不承认既定事实。
查士丁尼逝世后,帝国的疆域并不是一如既往的稳固,由于帝国在数十年内兼并了大量领土,国库空虚,致使帝国的敌人在短暂时间内重新夺回了他们攻占的领土,更致命的是,阿拉伯帝国的崛起让东罗马帝国始料未及,直到七世纪中旬,阿拉伯帝国将埃及,叙利亚等原属于帝国的国土一并吞没。
公元610年,希拉克略登上皇位,建立希拉克略王朝(610-711年)为了挽救帝国于危亡,保证军队兵源,筹集军费,希拉克略开展了军区制改革。
拜占庭把原先在北非和意大利实施的军区制移植到东方各省,全部军队分别驻扎在三个大区,各设置督军一名,后来,希拉克略之孙康斯坦斯二世(641-668)更加完善军区制,使其成为将军为长官的地方军事行政区,以军区代替行省,地方军事长官兼有行政管辖权,一身二任,使全国都处在军事管制之下。
希拉克略建立军役和封建义务合一的军事屯田制,战乱时期没收大贵族的土地和财产分给服军役的自由农民作为世袭份地,他们战时作战,平时种地向政府缴纳赋税,免除徭役,这一改革加强了军队的经济基础。
为了保证战争需要,希拉克略采取了大批动用教产的措施,利用教会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号召全国军民同仇敌忾,进行圣战,以打败异教徒和敢于入侵之敌,希拉克略这一改革对日后的拜占庭圣像破坏运动产生了一定影响。
军区制对拜占庭 的历史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了帝国的兴衰,使拜占庭能够长久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它解决了拜占庭经济和军费的困难,使小农经济勃兴,国家税收稳定,以城市为中心的商业繁荣,通过推行军役土地制和屯田制缓和了社会的尖锐矛盾,促进了以大地产为后盾的军事贵族的兴起,形成了与中央抗衡的割据势力,使小农经济破产。
至8世纪,阿拉伯人对拜占庭发起了新的进攻,716年,阿拉伯人开始进攻小亚细亚,推进到了小亚细亚西部的帕加马,皇帝狄奥多西三世束手无策,但是小亚细亚军区督军立奥击退了敌人的进攻,于是立奥强迫皇帝退位,自己登上皇帝宝座,是为立奥三世(717-741),从此开始伊利里亚王朝的统治(717-797)
712-718年,阿拉伯人出动水陆大军围攻君士坦丁堡,但是立奥三世巧妙地运用“希腊火”粉碎了阿拉伯人对首都的进攻,立奥三世竭力整顿税收,改善帝国财政,加强和完善军区制,在亚洲部分建立七个军区,欧洲部分建立四个军区,为了保障新兴军事贵族的利益,安定军士生活,需要大量土地和财产,分封给各级军事长官,立奥三世发起了圣像破坏运动,由于大量的土地和财产掌握在教会手中,同时教会还享受着免息和免徭役的特权,严重影响国家税收和军队稳固,立奥在726年发起圣像破坏运动。
主张圣像破坏运动的主要是东方各军区的军事贵族和开明僧侣,保罗派信徒和其他反教会的下层群众,坚持圣像崇拜的是正教高级教士,旧贵族,修士和欧洲地区的民众。
730年1月立奥召集御前会议,要求僧俗高级贵族在他制定的反对圣像崇拜的法令上签字,拒绝签字者立刻免职,运动开始后,教会和修院的圣像,圣物被捣毁,土地和财产被没收,修士被迫还俗,参加生产,承担赋税和徭役。
君士坦丁五世统治时期(741-775)圣像破坏运动达到最高峰,753年皇帝在查尔西顿召开宗教会议,有300名主教和修院院长参加,会上通过了反对圣像,拥护皇帝宗教政策的决议。
787年,女皇伊琳娜在尼西亚召开宗教会议,谴责圣像破坏运动,恢复圣像崇拜,运动暂告一段落。
813年,立奥五世继位后,重新开始圣像破坏运动,至843年,狄奥多拉重新宣布恢复圣像崇拜,历时117年的圣像破坏运动就此终止,但是皇权高于教权的原则继续存在,教会被没收的土地和财产也没办法收回。
圣像破坏运动是促进拜占庭封建化的杠杆,教会和修院的土地都交给了隶农耕种,皇帝将没收的教产交给了大批新型贵族和士兵,或是奖励在反对阿拉伯战争中有功的军队士兵,培养了一大批新兴的军事贵族和分有领地的军事阶层,使拜占庭的封建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从九世纪开始到11世纪中叶的两百年间,拜占庭的封建关系迅速发展,封建制度确立下来,10世纪开始,由于国内外的矛盾,阿拉伯帝国日趋衰落,拜占庭在马其顿王朝(867-1056年)的统治下,封建化加强,社会经济和文化进一步发展,进入帝国历史上第二个 黄金时期。
公元1071年,拜占庭帝国在曼兹科特战役中惨败给塞尔柱突厥军队,同时帝国失去了最重要的兵源聚集地安纳托利亚,数万兵马损失殆尽,军区制也随之瓦解,1081年,科穆宁王朝开始,科穆宁王朝是大封建主利益的代表者,推行普洛尼亚制度,又称恩准制,与法兰克的采邑制相似,政府将国家和农村公社的土地分给公职贵族监领,终身享用监领地的租税,不得世袭,监领主必须要为国家服役,并按照监领地的面积提供相应的兵员为国家服兵役,监领主同时取得了对领土和农民的支配权,农民必须向监领主纳税,并服劳役,后来监领主又取得了领地的行政和司法权,监领地变成封闭型的封建大地产,普洛尼亚制度暂时加强了国家的实力和军队的战斗力,但是潜伏着离心倾向,导致国家分裂的加剧。
拜占庭从11世纪末开始,失去了地中海北部的制海权,同时,1095年形成的十字军东征更是对拜占庭帝国产生严重威胁,至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致使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安基卢王朝被颠覆,建立了拉丁帝国,尽管尼西亚帝国的皇帝米凯尔八世于1261年依靠热那亚人的帮助夺回君士坦丁堡,消灭拉丁帝国,建立巴列奥略王朝,但是在1342年,帖撒罗尼迦爆发的吉罗特起义更是让帝国雪上加霜,皇帝约翰六世不得不乞求土耳其人的援助,在1349年攻陷帖撒罗尼迦,但是复国后,拜占庭的领土后急剧缩小,帝国往日的声威一去不复返,最终,在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攻占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君士坦丁堡更名为伊斯坦布尔,成为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