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中旬,在学业任务与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从本校图书馆借来了一本《曾国藩评传》。之所以在五花八门的书目中选择了这么一本听起来有点晦涩难懂的评传,是因为以往多多少少对曾国藩有那么一点点理解,知道他既有“曾剃头”的恶称,也有晚清四大重臣之首的美誉,更有人称其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人,…为了不至于有失偏颇,能从一个较为客观的角度了解到曾文正传奇的一生,我选择了此书。正如书中所言“是其是而非其非,客服在曾国藩问题上的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一刀切倾向。”几番对比之下才敲定了此书为我的读本。
《曾国藩评传》全书主要分人生道路与学术思想两部分,重点是学术思想,惜哉笔者水平有限不能领略学术思想之精华,仅在上部下了较大功夫。此外,评价议论性文字穿插在字里行间,算是切合评传类文章的特点。还有就是作者为了能使文章内容翔实、说理充分有力,还引用了大量的文言文材料,对于语文成绩差强人意的我来说也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断断续续读了大概有两周,不禁掩卷唏嘘,果真是不悔此行,只恨与书相见甚晚。
小时侯的曾国藩其实并不出色,并不像李鸿章左宗棠等天才那般聪颖早慧,只是其家庭颇为向往诗书之家,于是身为嫡长子的曾国藩六岁入塾读书,开启了长达22年的求学生涯。民间向来有曾国藩与小偷的故事,说的大抵就是曾国藩的勤奋。后来,他考了七次秀才,一次举人,三次会考,才在道光十八年将近而立之年考中了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虽然比不得探花榜眼般耀眼,也算是扬眉吐气,光耀门楣了。
回顾不算是天才的曾国藩的读书生涯,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其家人的大力支持和严格要求,其父亦是其师,“晨夕讲授,指画耳提”、“必通彻乃已”;二是曾国藩本人矢志不渝的求学精神,书中这样描述“侵晨起读,中夜而休,泛览百家,足不出户几一年。”倘若当下学子有这般师长与如此意志,何愁学业不成?
高中后,春风得意的曾国藩开始了大半年的宴饮炫耀敛财之旅,这样的表现实在是差强人意,不禁让人想起那个泯于众人矣的仲永。鉴于那个时代的特色,我们无可厚非,况且当下各省市状元不也常常游街过市么?
接下来读到的是曾国藩为官的初期,大抵是交友治学为官,十年三迁,看起来并无可圈可点的出色表现,实际上于治学上却有着重大意义,值得我们深究与学习。科举已矣,初出为官时曾国藩也有过一段时间抛弃学问过着声色犬马的生活。然而伟人就是伟人,幡然醒悟的曾国藩痛定思过,继续研究学问,从而奠定了其深厚的文化知识。当下社会常常流传着类似这样的话:“到大学你们就轻松了”,岂不相似?相似的是开头,不同的是结尾,年年比例不小的挂科重修即是明证。我们确实该学学曾国藩的治学精神了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可以看出这时的曾国藩仍然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官人,就连1840年的鸦片战争也与这一位深处京城的官员无太大关系。假如没有后来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假如曾国藩的家乡不曾遭农民军的蹂躏,假如那时候曾国藩并非丁忧在家,我想将不会有那么一个声名赫赫的曾国藩。然而历史的车轮早已隆隆滚动,我们看到的是曾国藩攻破天京的烟火,染红了大半城池,也染红了他项上帽子。
基于忠君为民的思想,也有着对农民军的仇视,丁忧在家的曾国藩开始在湖南筹集资金训练湘军,开始了与农民军波澜壮阔的斗争历程。
如果不读曾国藩,我不会知道他在创立湘军之时会遇到筹响、练兵、调和人际关系等那么多困难;如果不读曾国藩,我也不会知道他在太平天国手下也吃了很多败仗,三回羞愧欲死;如果不读曾国藩,我也不会知道,他一再纵容手下屠城,酿成了好几起惨案,才赢得了“曾剃头”的称号。如果不读曾国藩,也许我还在困惑曾国藩为何不顺势称帝,其实他无心也无力。
“一将功成万骨枯”说的大概就是曾国藩吧。然而无定河边骨皑皑,多少人倒下了,为何偏偏是一名儒将到最后功成身退?这里,不得不说曾国藩天才的指挥艺术,投笔从戎的一届书生好几次力挽狂澜,硬生生将盛极一时的太平天国打得左支右绌;也得归功于那时的大势,清兵分兵权,洋枪队助剿,太平天国内部的混乱,成就了一代曾国藩。如此种种,才有了后来的同治中兴,才有了后来洋务运动的大刀阔斧。
平乱后曾国藩自释兵权,避过了“狡兔死 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谶言,当上了一名举足轻重的地方官,开始了他后半生的闪光。这时候,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相比过去了20多年,曾国藩对列强的坚船利炮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要挽救大清改革势在必行。因此,他积极参与洋务运动的筹划,明里暗里的也办过些企业。在这里我不得不佩服曾国藩的眼光见解,作为一个在“我天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氛围里苦读四书五经出来的文人,他并不像别的清朝官员那样自狂自大,目光短浅,反倒是成为了与时俱进的洋务派官员。
同治十二年,风光一生,勤苦一生的曾国藩在家无疾而终,享年六十二岁。心高气傲的左宗棠这样写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回想曾国藩的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一生,脑子里闪过无数画面。忽而是那夜里读书被耻笑的稚子,转瞬成为骑马赏花的的翰林郎,刹那变成了了滔滔江水边正欲寻死的败将军,片刻间又成为了伏案写日记的老朽…无数零散的画面翻飞凝聚,汇成了一幅身穿青龙袍肃然端坐的曾文正。
于此同时,心里万千思绪也一同翻转。曾经,凭着站在农民起义军的角度上的浅薄知识,我于曾国藩是有着一定恨意的。不知何时,我的主观看法已经发生了改变,曾国藩的形象变得高大。或者,是他少年求学的坚持点通了我;或者,是他从军初期的败而不馁打动了我,又或者,是他为父为官的点点滴滴感动了我。
不敢说学会了什么,我将要如何如何,但如果“说鸡汤只有七秒钟的作用”,那么我愿将这本书买来,致于书架,时时不忘拜读。
读《曾国藩评传》有感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