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看了两本让我倍感惊喜的书。
你相信吸引力法则吗?看到这个问题大多数人没有一个明确有坚定的回答相信或不相信。我就是其中一位。关于修身、冥想、瑜伽之类的书最早是从小学开始接触的。还在上小学的我莫名迷上了瑜伽(当时是觉得练瑜伽可以让身形更好看,在人前晃的时候更有气质)于是把零花钱攒起来买了人生第一本瑜伽练习书40还是60元,攒了很久。没有任何辅助工具(连瑜伽垫都没有),悄悄摸的在家练瑜伽,翻到后面有个讲冥想、瑜伽呼吸练习、回归平静(大致是这类的冥想练习)。当时并不明白这描述的是什么鬼。坚持了大概半年就把书放到一边去了。
紧接着就是讲心理的著作《少有人走过的路》三部曲、张德芬的个人修身系列丛书、毕淑敏的多本心理著作……总之看了不少心理成长故事,看完之后就进入了一种好像懂了点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懂的状态来回波动。再来就是重温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里面来回讲的与本我沟通。尝试各种“推荐“的方式,似乎冥想是最简单不过的。问题又来了,究竟什么样的状态叫冥想,什么样的状态叫闭目养神?每次闭眼冥想脑子就开始编故事——看过的霸总文、穿越文来回穿插,还不自觉的复盘各种“争执“场景(类似下次再和某某这样吵架我这样说定能让他/她哑口无言。)时间一到,意犹未尽。
上周开始看了李尚龙推荐的《眼神不败术》,想到最近求职面试或许能用上(用眼神感动面试官O(∩_∩)O哈哈~),出发点很纯粹,没想到收获并不纯粹。里面讲了各种场景运用眼神表达情绪收获你想要的效果,比如恋人、朋友、项目……有故事,有详细的练习技巧(循序渐进式,简单易懂)看完技巧后发现后面的章节才是真正的宝库。技巧只能流于表面,和“本我“沟通、完整的接纳且爱自己(包括成果、失败、优点、缺点……)之后前所讲的技巧才能发挥更大/更明显的作用。这是其次,让我无比着迷的是作者详细的描述了冥想的过程:脑海的想法不加批判,关注身体的变化,关注呼吸的变化。突然觉得自己离通透又近了一点。
再来就是《世界尽头的咖啡馆》一本很薄的书,一个多小时就能看完(一字一句的阅读那种)。作者用旅途中的一个小插曲,全书用日常的对话围绕着三个问题展开的。你为什么来这里?你害怕死亡吗?你满足吗?由浅入深,每个对话者用自己的经历回答作者他们是怎么想明白这三个问题,并且过着自己想过的生活(开心一辈子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故事的最后围绕的也是找到“本我“(也就是你为什么来这里的答案)。方法很多,其中也讲到了冥想,特别提了一下:很多人都是通过独处找到答案的。
你相信吸引力法则吗?我相信,那些我们所说的活得很通透的人似乎做什么都很容易。我同时也不相信,凭什么用吸引力法则来弱化他人的努力成果。
回到人生三问:你为什么来这里?你害怕死亡吗?你满足吗?每天都算着什么时候能退休,什么时候能随心所欲的说“这工作老娘/老子不干了”……或许找到那三个问题大答案所有的“矛盾”都能迎刃而解吧。找答案的过程或许很漫长,结果却很美好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