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先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完稿的一部作品,一经刊印,在国内外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作者力图以1587年这一历史上普通的年份,抽丝剥茧,分别从万历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张居正的独裁或申行时的调和,高级将领戚继光的富于创造或习于苟安,文官海瑞的廉洁奉公,思想家李贽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等不同人物的视角剖析明代社会存在的种种流弊,作者认为一个以儒家无固定原则的道德约束来代替法律进行治理的国家势必会造成对社会发展的制约;直到万历时代,明朝开国已达二百余年,此时的文官集团已经成为这个帝国的实际权力拥有者,在这样的现实下,大权独揽的张居正势必会受到来自文官集团的攻击,他的身后的被清算也是意料之中的事。申行时是张的继任者,张的下场让他选择了在万历和文官集团之间调停斡旋,而不是直接发生冲突,但这样的选择也免不了被文官集团攻讦,文官作为本朝的支柱,以伦理哲学作为基础推行了如今的统治方式,不能允许皇帝和宦官、武官走的太近,这也是明朝开国洪武皇帝的选择,既不能让帝国像汉朝一样宦官专权,也不能让武高于文,威胁帝国安全的局面出现。戚继光是明朝非常有才能的将领,他在抗倭战争中功勋卓著,但在一个文人治国的农业国家,是决不允许军事改革、技术发展的,戚继光的功成名遂来自于张居正的赏识,他在蓟州总兵位置上任职十五年,不受其它因素困扰,得以开展军备改革,这都离不开张居正以自己的实际权利对抗文官集团维护成宪的努力,在张居正倒台后,在文官眼中作为张亲信的戚继光自然也难以全身而退。海瑞在本朝是个古怪的模范官僚,他出身文官集团,但却与很多文官的作派完全不同,他不相信治国靠的是一个抽象的道德标准,他尊重法律,但作为一个读圣贤书的文官,他又重视伦理道德的指导作用,他没有看清司法制度不能改进,法律解释也离不开传统伦理,他的一生,也是这种制度的产物,他个人的道德长处,并不能补救组织的短板。李贽是当朝的哲学家,他追求自由,有志于改革,但却为时代所遏止,退休之后他身入空门,之后一直在著述,着眼于把读书人的私人利益与公众道德的融合,他的学说一半唯心,一半唯物,他攻击虚伪的道德,但也不背弃道德,很显然,他没有一套自成体系的理论,片段式的言论,也常常自相矛盾,李贽生命的最后两天是在他自杀的血污中挣扎度过的,这正如他十五年著述的缩影,他挣扎、反抗,但最终没有实际结果,他的时代,传统政治已经凝固,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的遭遇和矛盾也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