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听从内心的召唤
001危机是一种警告,危机也是一种召唤,召唤我们走向更广阔的旅程。
002若将你内在的东西活出来,它们必能拯救你;若不把你内在的东西活出来,它们必将毁灭你。
序言
003中年之路是一个重新界定和调整人格的机会,是介于首次成年的青春期和无可避免的老年及死亡之间的过渡阶段。
004本书将会探讨以下这些问题:
我们是如何获得特定的自我感的?
有哪些变化预示着我们进入了中年之路?
我们如何重新定义自我感?
荣格的个体化概念与对他人的承诺之间有何关联?
有哪些态度和行为的改变能够支持个体化过程,并帮助我们穿越中年之路,渡我们脱离痛苦,去往意义的彼岸?
005深度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成长空间取决于他向内看和承担责任的能力。
006(成长)的史书由三部分组成:洞察力、忍耐力和行动力。心理学只在第一部分被人需要,而在第二、第三部分,道德力量将发挥主导作用。
007如果主人公还没有死,只是因为作者还没写到结尾。
第一章 临时的人格
008生活与其说源于我们的真实本性,不如说源于家庭环境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塑造了我们的现实感。
009父辈将“视角”传给子女,在这个折射的视角下,某些选择和结果被不停地重复。
童年创伤
010童年创伤的性质可以概括为两个基本类别:(1)被忽视或遗弃的经历;(2)被生活压垮的经历。
011原始文化和童年期的思维都认为世界充满了灵性
012儿童也试图理解环境以提升自己的舒适度和扩大生存空间。
013儿童会用三种基本的方式来解释他们的经历。
(1)儿童会直观地解释他们与父母之间感觉和情感的联结,以此作为对生活的总体感受。
(2)儿童把父母的特定行为内化为对自我的陈述。
(3)儿童目睹了成年人与生活抗争的行为,不仅会内化这些行为,而且会内化他们关于自我和世界的态度。
014儿童会因此得出结论:“别人怎么看我,怎么对待我,我就是什么样子。”
015根据特定父母回应特定问题的有限经验,个体形成了关于自我和世界的认知。
016个体会从各种受伤的遗弃感或被压垮的感觉逐渐发展出一种无意识的、反射性的反应。
017当一个孩子被压垮时,他会体验到“他者”的巨大力量越过脆弱的边界袭来。
018儿童会做出防御性的反应,对环境变得极其敏感,并“选择”以被动、依赖或强迫来保护脆弱的精神领地。
019面对遗弃,也就是不充分的养育,儿童可能会“选择”依赖别人,或者终生沉迷于寻找更积极的“他者”。
020儿童无法形成自由表达的人格;相反,童年经历塑造了他在这个世界上的角色。
个人情结
021情结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史。
022情结或多或少总是无意识的,它们充满能量并自主运行。
023在所有情结中,最具影响力的是那些内化的养育经验,我们称之为母亲情结和父亲情结。
024我们都带着过去经历的痕迹无意识地生活。
025在我们幼年,天堂触手可及!
026在无意识力量和反射性反应的累积过程中,人们做出选择,后果随之而来。
027希腊悲剧的解放性力量在于,英雄通过苦难获得了智慧,也就是说,内在真实(性格)和外在真实(神灵或命运)之间的关系得到修正。
028中年之路的出现,发生在后天人格和自性要求之间的可怕冲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