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朋友推荐的由塞德希尔·穆来纳森 / 埃尔德·沙菲尔合著的《稀缺》,接收了不少新的观点,受益匪浅。
《稀缺》有一个副标题: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本书内容主要深度剖析了穷人缺钱,忙碌的人缺时间这一让人普遍焦虑的现象,解释了贫穷和忙碌背后的形成机制、根源所在。提出了资源稀缺、专注红利、管窥、隧道视野等专业名词,还分享了不少实验结论,发人深思。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标题这句话,头脑最好用的时候,是快来不及的时候。
先给大家举个例子。王小圈的《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中,记录了一个这样的段子,原文摘抄如下:
人生最辉煌的一段时间是高考前6个月,这时你上知天体运行原理,下知有机无机反应,前有椭圆双曲线,后有杂交生物圈,外可说英语,内可修古文,求得了数列,说的了马哲,溯源中华上下五千年,研推赤州百千万,既知音乐美术计算机,兼修武术民俗老虎钳。
每个经历过高考的人都知道,随着高考一天天临近,每位考生都卯足干劲,将该学的知识打包装进自己的脑袋,部分考生的知识储备在高考前夕达到了人生顶峰,而那个时候的头脑也是最好用的。
头脑好用和来不及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再举一个例子。
李笑来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中说很多大学生既懒惰又勤奋,他们懒惰在于日常,逃课、玩游戏,很少专注学习。而临近考试的时候,他们又变得异常勤奋,每天6点起床,一天学12个小时,花一个星期备考好几门课程,往往最后出来的成绩还不错,而这一个星期的学习脑力比一个学期的还要好。
也许大家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两个例子都出现了脑力最好的时候,而且在此都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有个截止日期。比如临近高考,比如临近期末考试,这个截止日期,就是所谓的来不及的时候。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会恍然大悟,是啊,快考试了,当然要努力学习,这个时候头脑也最聪明。
用《稀缺》的理论解释,会让人有更深入的了解。比如今天是星期日,星期一上班前你需要交一份调查报告,而此时你的调查报告还没开始动笔,时间紧迫,你心里很着急,将所有的事情都撇在一边,准备静下心来开始工作。这件事中,星期一上班前是一个截止日期,时间已经到了星期六,距离星期一上班越来越近,这意味着时间越来越少,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你必须全神贯注,高效地完成工作,否则就要承担后果,也许是老板的暴怒,也许是被Fire(开除)。
也就是说,资源稀缺的时候,人会遵从本能,集中于当下事物,专注会让人产生专注红利(在短时间内集中精力爆发出高度的注意力,从而做到平常认为做不到的事情),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头脑最好用的时候,是快来不及的时候。
当然专注红利是短期的,而在此期间也会有负面影响即出现管窥,意思是因为太过集中精力,以至于对周边的其它重要事情充耳不闻,不能兼顾。就像汽车开在隧道里,司机视野只能看到隧道前方,而看不到其它地方。
《番茄钟工作法》的工作也和稀缺原理类似。番茄钟工作法的具体操作是拿出一个闹钟,定好25分钟,然后集中精力专心工作,闹铃响起后工作结束。设置的25分钟里,人为将时间分隔并使之产生时间稀缺,随之出现专注红利,让工作更加高效。
明白产生头脑最好用的时候,是快来不及的时候原理,再加上番茄工作法,随时随地合理运用,更好的指导工作和生活。
不知道这样的解说大家是否清楚,最近看完了《稀缺》、《把时间当作朋友》、《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番茄钟工作法》四本书,所以会穿插起来思考,看到关联的地方就会做一些笔记,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有趣、好玩的观点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