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成都大多因为那首网络歌曲《成都》,那慵懒的曲调搭配吉他的风情,火了这首歌,也火了成都这座城!假装文艺青年的我,怎能错过这座城市,当然我们也不免俗!爱好美食的我,更是早想来此大快朵颐!
早ノ晨,于一片曦光中迤逦而来!静享酒店的鲜花,萌物,收拾心情出发,开启今天的美味成都之旅!
上午是精神食粮,杜甫草堂是我们来到成都的第一站,流寓于成都的杜甫居于此四年之久,成诗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
杜甫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完整保留着明清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整体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可谓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踪遗迹地,据说年游客量达百万余人次。
由于来得晚了些,没有导游讲解了。刚准备我亲自上阵,走过来一个可爱的小姑娘,身着小小导游员字样的T恤,主动请缨给我们讲解。我们求之不得,看上去十岁的小女孩,一开口讲解起来颇有范儿,从杜甫生平到草堂结构,那些脍炙人口的诗歌的典故:《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如数家珍,不仅我们,就连其他游人也都亦步亦趋地跟着,不愿错过这小小导游员生动的讲解。
第二站我们到武侯祠,三国文化为成都添色不少。一进门,看到门上匾额“汉昭烈庙”,我问儿子,武侯祠不是诸葛亮吗?怎么又变成汉昭烈庙了?带着疑惑,我们步入其中。原来,这里最初是汉昭烈帝刘备的陵和庙。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诸葛亮,又在庙旁修建了武侯祠。武侯祠的香火一直很旺盛,在明朝的时候,蜀王朱椿认为臣子庙的香火盖过了主子,这是不合礼法的。于是下令重修刘备庙,然后在里面增加了一个祭祀诸葛亮的祠堂。并根据刘备死后的谥号“昭烈”,定名为“汉昭烈庙”。不过世人对诸葛亮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十分崇敬,总还是把这里叫做“武侯祠”。
明白究里,才有意义。看过唐碑,向左一侧身,就可看见二门上匾额“明良千古”四个大字,它意思是说像刘备这样的明君和像诸葛亮这样的良臣,可以作为千秋万代的楷模。匾额下方,门的两侧,有一副对联。最有趣的是这个对联中,“蜀”字下“虫”写成了“日”,这其实是作者有意为之,他认为“虫”有贬低蜀人之嫌,“日”是太阳,象征真命天子。
在武侯祠的建筑中,刘备殿最为高大雄伟。宽面大耳的刘备,头戴冕旒,身着皇袍,端坐在殿中,皇孙刘谌于左侧陪祀。据说建庙之初原有“阿斗”刘禅陪祀,但刘禅昏庸无能,破国降魏,后竟又“乐不思蜀”,远不如“宁可玉碎,不可瓦全”的刘谌深得民心。
刘备殿的东偏殿供奉着夜读春秋的大将关羽,还有关平关兴,部将周仓赵累,当然还少不了关羽的绝世神兵——青龙偃月刀;在西偏殿则供奉着张飞祖孙三人。偏殿两侧是文臣武将廊,庞统、赵云、马超、姜维等都是蜀国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们个个栩栩如生,值得细细品味。
诸葛亮目光炯炯,羽扇纶巾,超然脱俗,令人肃然起敬。在诸葛亮殿最高的乌木大梁上,镌刻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八字,非常抢眼。这是诸葛亮的诫子铭,可谓画龙点睛地表明了该殿的建筑特征。
除此之外,三义庙,桃园,惠陵,红墙夹道都是武侯祠的必赏景点。一一观之,细细品之。与武侯祠仅一墙之隔的锦里古街,因这武侯祠的三国元素,散发出三国文化之味。对于我们这些资深吃过而言,品尝美食才是正道:廖记的猪蹄,串串经典,经麻辣味洗礼的嘴唇,无限雀跃着,好在搭配上手工自制的冰粉,缓解麻辣刺激,口味绝佳。
一家啤酒店,几位金发碧眼的美女,每人一杯啤酒,很是惬意。我们也被吸引了,进去小坐,品尝德国帅气服务生亲手调制的果味啤酒,看会儿足球赛,放松下疲劳的腿和烦躁的心情,让始终在路上的身心暂时停一停。
锦里是三国文化,宽窄巷子则是清兵入关时集中居住的区域,有着满族的气息。一家“陈真包子铺”,
与我同名,许是霍元甲精武精神的传承,得留个纪念。宽窄巷子里人头攒动,原本的窄巷子早已挤得水泄不通。一路逛吃,将成都各式小吃搜罗品味,担担面,钵钵鸡,叶儿粑,酸辣粉……纵使胃囊再大,也无法全数装下,仅能慢慢来,每种吃上几口,聊以尝鲜。平时就爱养花弄草的花,被矮墙上伸展的爬山虎,常春藤盎然的生命力感染,怒放的三角梅让我停滞不前,还有未曾见过的龙头草也吸引了我的注意,已开败的各色绣球,立于街边盆中的莲花,网红的蓝雪花都争相竞放,描绘着、述说着这充满浪漫气息的成都!
来四川怎能不欣赏特色的演出?晚间的节目我们安排了川剧国粹《变脸》,很是期待!表演现场,不便拍照,有兴趣的你可以来亲身体验一下,别忘了看表演时,一定要喝成都的大盖碗茶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