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猜猜。
大家是不是也像我一样,宅在家中,“等待”疫情过去!曾经,宅是一种自我意愿,而今,宅是一种社会公德,是自我隔离。有道是,“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所以,宅是这个时期最好的姿态,望大家好好享受。
宅的日子,我经历过什么呢?
力所能及之处,竭尽所能落实。
因为我坚信再糟糕的今天,不仅都会过去,还会成为个人乃至社会成长的有效资源。所以,我乐意践行—规律作息,均衡营养,适度运动,维护自己的身心和谐。
1.饮食
一日三餐我们是有规律的。8:30前吃完早餐,12:30前吃完午饭,6:00前吃完晚饭。食材不丰富,我依然会尽己所能“烧”出好颜色,尽量保障一餐三个色香味俱佳的菜。期间经历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与无奈,也因此渐渐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
2.运动+听书
家里没有跑道,依然坚持天天“造”出5公里+的跑道。餐厅与客厅成了我的运动场,我成了这两厅的空气搅拌机。一呼一吸之间,既释放了积压着的情绪,也让张开的毛孔以及放空的脑子接受着新鲜的一切。
3.纠正+调整
2019,我时常被自己“观念”的真正主人是谁困惑。如今2020了,照旧,但是,已有两个观念得到了纠正。
@一直宣称,如果一整天不吃肉自己会浑身没力气,会崩溃的。事实证明,那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作为生物老师应该清楚肉的优势在于蛋白质含量高,而影响精神状态的主要因素是高糖物质的能量给予、自己思考事情的模式以及神经递质的释放情况,额外补充太多的高蛋白特别是对于代谢率下降的自己,反而会加重肝脏、肾脏等的负担。
@向来以自己“不求人”为荣,经历了本假期两次“被接济”之后,我深刻地意识到——那是愚不可耐的行为,不仅折磨了自己,也会令别人很为难,更深一层地挖掘会发现是对“自我价值底下而怕被拒绝”的伪装罢了。往后余生,我应该时常告诉自己——你值得拥有,尝试着向别人主动求助,唯有如此,才能让爱流动起来,才能让心温暖起来。
@从小都在否定声中长大,我以为自己笨手笨脚足够傻,这个假期在餐饮、手工以及整理术上的表现都充分展示出自己还算心灵手巧。因此,往后应该给自己多一些温暖、肯定和鼓励。
宅的日子,我还经历过什么呢?
相信相信的力量,允许自己
新冠刚来到时,我很冷静,因为我是生物老师,我知道:1.病毒失去宿主细胞很快就会死去,因为它无法独立新陈代谢,也不会随遇而安,它对宿主细胞是挑剔的。2.我们人体有三道防线,免疫力正常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抵御“外敌入侵”。3.任何一场“灾难”都不过是进化史里的一段历程而已,是对人类的心理、免疫力和应急能力的考验罢了。但是,当我身边有人真的感染、医生们在前线奋斗之艰苦、“数据”的不断刷新以及监管的升级带来的“万径人踪灭”的悲凉景象,各种信息汹涌奔来,酝酿成了一种自己都说不清的情绪,于是我的内心有些那么一些恐慌升腾起来。所幸,自己很快觉察到,并允许自己这样。因为适度恐慌是合情合理的,毕竟我们生命只有一次,而且我们不仅仅只为活着,还很坚定明天还有更美好的生活等着去体验.去拥抱.去开拓,我们怎么不怕自己可能一不小心失去这份验证未来的机会呢?当然,过分焦虑是没必要的。因为众志成城的现象以及效果告诉我们——新冠感染率高但致死率低,新冠感染率高但只要我们“听话”就能切断感染源,……不信谣不传谣,降低刷手机的频率,转移过分关注疫情之类的注意力,提升独处能力和自身免疫力。那些勇敢保护我们生命和财产的英雄们最大的愿望也莫过于看见我们这些被保护的人活好每一天。如果不能好好,就是对他们最大的辜负。
宅,使我总结了一套独处的方式。
如果出现烦燥恐慌等情绪怎么办呢?
1、制定一个计划。安排好每天要做的事情,特别是要保证规律的饮食和睡眠。
2、钻研一件慢事情。看书、听音乐、写字、做手工、学习一项新技能等,并且享受这个过程。
3、找到一种支持。来自家人和朋友的陪伴,是很重要的社会支持。认真地跟家人一起做家务和聊天。聊天的主题可以丰富一些,不要只聊疫情。没有跟家人在一起的,可以通过电话、视频聊天等方式跟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
4、进行一项锻炼。心情烦躁时做做自己喜欢的室内运动。
5、思考一些体验。思考自己可以从这段经历中获得什么有价值的人生体验。
你还有更多的妙招吗?
结语:
每一种经历,都是一场教育。
请珍惜请敬畏请感恩!
生活,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我们将会发现生命和生活中未曾看见过体验过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