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学记》有感
《学记》一文出自于《礼记》,与《大学》、《中庸》共同构成了儒家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鉴于之前选读了《大学》《中庸》,这次便结合《学记》一文谈谈感悟。
无论是《大学》还是《学记》都是在讲“学”,即便《学记》一文说的是教育,但也说“教学相长”即教书育人其实也是相互学习的过程,此外,《学记》也正是供先生学习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的经典之言,亦在“学”。儒家是非常注重“学”的,何以言此?古代是非常讲究次序的,书写文章时更为谨慎,文中内容的排列顺序是有非常意义的,最为重要的东西是要最前面的。我们所熟知的《论语》第一章便是《学而》,之后才有《为政》《八佾》《里仁》等。《学而》开篇便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后才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并不是说为政、八佾或者道义以及仁心不重要,而是说,“学”在这里更为重要,它是修己治人必经的途径,是一个普通人达到圣贤的重要阶梯。“学”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学,觉悟也。”《中庸》中讲“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与“自诚明”的天性相比,通过教育学习,普通人也可以达到圣贤的地步。儒家关注人,“敬鬼神而远之”不谈论神鬼;而且更注重现世的人,“未知生,焉知死”,只言“此岸”,少言“彼岸”,只看今生,不论来世。因此儒家所推崇的也毫无例外的是在普普通通的人该如何成为一个个圣贤一般的人。所以,“学”才会被推到最高的位置。
《学记》开篇就明确,学习的目标分为由低到高三个层次:最低是自我觉悟、能做到独善其身(发虑宪、求善良)。这也是儒家“八目”中的前五个“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这些是最为基础,也至关重要的部分;其次则是成为道德榜样,能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就贤体远),在我理解意思近乎为“齐家”,离自己最近的周围的人也就是自己的家人,能通过自己的德行影响到自己的家人然后再扩展至朋友、陌生人等等,形成一个小范围的清朗之风以化解污浊之气;最高境界是化民成俗,达到“治国平天下”,也即让美好的品德、言行,成为全体民众的习俗,人人皆圣贤,个个为君子。这也正是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也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够完成的一项艰巨的目标(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为什么一定要通过教育完成这一目标呢?我在其他地方隐约找到了答案。前几日翻阅《长短经》时发现,在赵蕤《长短经序》中开篇便是这样一段话:“匠成舆者,忧人不贵;作箭者,恐人不伤。彼岂有爱憎哉?实技业驱之然耳。是知当代之士、驰骛之曹,书读纵横,则思诸侯之变;艺长奇正,则念风尘之会。此亦向时之论,必然之理矣。故先师孔子深探其本、忧其末,遂作《春秋》,大乎王道;制《孝经》,美乎德行。防萌杜渐,预有所抑。斯圣人制作之本意也。”大致意为:制作车子的人,惟恐别人不富贵;制作箭矢的人,惟恐箭矢不伤人。他们这样做,难道是对别人有意心存爱憎吗?其实并不是的,这只各自从事的职业不同而促使他们有迥异的考虑罢了。从这些事例可以知道,当代有学之士,谋求进取之辈读了纵横谋略之术的书,想的就是诸侯间的攻伐变乱;擅长兵法战略的,念的就是社会的战乱动荡。这些也是以前就有的论述,不过是人情世故的必然之理。所以先师孔子深刻探究它的本质,又深深的担忧它的后果,于是创作《春秋》以光大王道;著述《孝经》,来褒奖德行。防微杜渐,预先有所抑制,这就是圣人著书立说的根本用意。
先贤担心不正之风影响世人之心便作书立传来引领正派风气,以达到“大乎王道,美乎德行”的目的。人在一出生时是没有善恶之分的,也最容易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正所谓“性相近,习相远”每个人看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差别也就越来越大。有一部分人能够“自诚明”,而另外一部分就需要“自明诚”,需要通过教育来引导。但这个世界上无师自通的人少之甚少,更多的是需要通过“先生”的引导才能逐渐“知道”。在高中的时候,有段时间总觉得老师的方法不适合我,便极力摆脱那一套方式,我还曾无知的以为自己能够脱离老师的教学而自己明白一些学习之法,但在经过大概有两个月的“实验”后,终于,在一次考试中败得一塌糊涂。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学习过程,而对于更高层次的“善”则更需要圣贤来引领,无论是著书立传还是游学讲经,目标都是能够达到隐恶扬善,真正的将风气化污浊为清朗。再通过社会上清朗的风气来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这样社会才会持续的向诚向善。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句话父母从小就在耳畔不耐其烦的一遍又一遍的说,小时候并不能完全理解,但随着自己学识一点点增加,对这句话的认识也逐步加深。其实我的父母只有小学初中的文化水平,小时候的教导也算是最早的启蒙,那个时候我知道的远不如他们,所以他们也能够教给我一些知识道理等等。但长大后慢慢地发现,他们整天忙碌在生活中,除了生活技能和人生阅历增加外,其他的知识、道理之类的倒是一点也没增加。现在正好相反,变成了每次跟父母打电话的时候都教给他们怎么看待一些社会现象,怎么理解政府政策,怎么去实践吃亏是福等等。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与学是学习的二个方面,教学能相长,相互促进,相互提高。通过教,老师能够发现自己的疑惑不解之处,然后通过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解惑,“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这一点,我也有很深的感悟。记得我之前在暑假里做家教教中学课程时,总感觉有很多知识点自己有所遗忘,这逼迫我不断去学习,不断回顾。慢慢的养成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向学生答疑解惑的习惯。学生提高的同时我也有温习到之前的知识,甚至根据新编的教材还新学到了一些知识。
同样,只有通过学,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回到大学校园里,我又作为一名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因为自己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比较感兴趣,所以也经常与老师询问以及探讨一些相关的问题。也经常听一些讲座,经常翻一翻经典书籍,经常浏览新闻与时评,努力使自己的思想处于活动的状态,让一些源头活水不断流进来。王国维说治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学习也必然是一个孤独的过程,有些时候一群人热闹的狂欢不如一个人读书的孤单。这也算是我在大学中得到的一点感悟了吧。
回到教与学上,通过以上的两个亲身体验的教与学的例子发现,教其实也在学,学了以后也开始教其他人,两者相互促进。教与学之间要和谐,寓教于学,学中求教,然后教学相长,所以也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说。记得之前有听教授说:人有个很明显毛病就是“好为人师”(出自《孟子》: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对这个成语的解释是:谓不谦虚,不知求教而喜欢以教导者自居。当然,这句话说的并不是去教别人是不对的,而是重点在“好”这个字上。毛病就在于“好”为人师而“不能”。真正胸有雄兵百万的人并不急于露才扬己,倒是那些半瓶子水的自以为了不起,动辄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出言就是教训别人,一副教师爷的派头。其结果却往往是误人子弟,令人啼笑皆非。所以,真正具有真才实学的为人师表者并不在此列。这是我们应当加以区分的。教学相长全然忘却,喜欢言教而自身不学,何谈为师?这也是在教与学之中比较大的一个误解吧,在此也就一并说出。
——子命
——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