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日子以来,一直很纠结,感觉自己不聚焦,但是目前在做的三件事情,似乎感觉有点多,有些时候会有焦虑,感觉自己的完成情况不好。有想减少一个的想法,但是又很矛盾,觉得放弃哪一个都不好。
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处理呢?
于是在今天的教练对话中,做为话题拿出来探索。结果呢?出乎意料之外的好,不仅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而且获得了满满地动力,对未来也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再一次体会到教练对话的魅力。
当我们谈到聚焦时,一般情况都会象上面那样,同时做好几件事情,然后觉得时间和精力都不够用。从开始偶尔的任务没有完成,到后来经常会出现。从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到后来怀疑自己的方式方法。再到最后就会全盘否定自己。
理性告诉自己,就是因为不够聚焦造成的,所有的书和鸡汤也都是这么说的。要聚焦,就要专注在一件事情上。真的是这样吗?理性真的就一定是正确的吗?
想到那本特别出名的书《思考快与慢》。我们的大脑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快系统,又叫系统1,是依然经验和直觉的思考方式,它花费时间少,反映迅速,消耗更少的能量。显示了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于风险的一种经验判断,
另一个是慢系统,又叫系统2,决策速度慢,注意力更加集中,可以决定是否接受系统1的观点和感觉,甚至否决系统1的结论。消耗更多的能量,不过它更加懒惰,它往往在人类遇到灾难、感受紧张、复杂或者问题严重的情况,来根据事实进行更加细致的计算,来得出结论。
然后发现一个问题,自己的这个思考过程,应该是通过系统2做出的,按理说是比较理性的。可是为什么还是会这么纠结呢?
在对话的过程中,发现这个理性,似乎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性,其实也掺杂着感性在里面。再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比较固定的思维定式,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减化决策程序,坏处是不会根据具体情况,自动进行调整。
而通过对话,发现现在的不聚焦,跟以前的聚焦最大的差距在哪里。得出的结论是,聚焦未必都是正确的,齐头并进也未必一定是错误的。关键是: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定。而且,做一个决定,不仅要考虑原因是什么,同时也要考虑到,想要的结果是什么,这个结果如何实现。从而发现,如何去调整计划,来更好的支持结果的达成。
比如说,我的目标是三件事情,在月底的时候,分别达到一个要求的成果。以前方法,是根据这个计划,分解到每周,再到每天。然后每天的计划,每一件事情花多少时间,也是固定的。而这种评价标准,一旦遇到意外情况,时间不够,就很容易让我产生焦虑。现在可以改成,每天晚上复盘时,再标上实际在每一件事情上用的时间。这样对标周目标,就可以根据情况,随时调整第二天的顺序,在需要重要突破的事情上,投入多一点的时间,从而保证每天都在一个动态的平衡中。
得到这个方法,给我带来最大的触动就是自己拥有的掌控力。我的生活,我做主,我说了算。这种感觉实在太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