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说,有人主动,有人被动,区别常在于主动的人自己创造机会,而被动的人则等待机会降临。毫无疑问,主动的人,他机会就多,最后有所成就的概率就大。对于阅读,其实也是这样,主动的人收获多,被动的人收获少。主动需要努力,有句话说“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说的其实正是主动。(生活中需要主动的事,又何止是读书?)
我们读书时,常常会陷入这样一种错觉,在逐字逐句地读的过程中,感觉吸收了很多信息,可是事后一回想,大脑中却什么也没有留下。模模糊糊有些印象,便告诉自己,这是进入潜意识了的,以后说不定什么时候会蹦出来。但真是如此吗?被动的阅读,被动的接受信息,你的大脑“肌肉”并没有得到训练,只是跟着别人的思想走了一圈。这就好像我们锻炼身体,必须要让肌肉达到一定的疲劳度,在“疲劳”——“休息”——“再度疲劳”的反复过程中,肌肉得到了增长,如果你永远只是走走,就告诉自己在锻炼了,那是在欺骗自己。读书不思考,看起来很“勤奋”,如果缺少了大脑的参与,长此以往,离书呆子就不远了,更别提什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所以,主动读书一定会累的,我们看小说,可以连续看十多个小时,依然会沉浸在故事情节中,这从侧面也反映出读小说时我们是被动阅读的。那么主动阅读是什么样的?一般而言,我们应该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一、这本书讲了些什么?
又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我们已经知道,简单的事情做好并不容易。即使是一本小说,看完之后让你说出个所以然来,只要你真去做,就会发现难度所在。一本十万字的小说,500个字说清楚,能做到的都是高手。因为这涉及到信息缩略的问题,浓缩成精华需要很深的功力。我们可以先尝试着找出主干,然后看看主干是如何发展出枝叶,其中哪一部分是关键。
二、关键之处作者怎么说的?
第一个问题是概括性的,一般性的,第二个问题则是具体的,特殊的,是一本书的关键之处。我们重点关注这一部分,作者是怎样把关键部分的逻辑打牢,前奏铺垫好的。
三、作者说的有没有道理?
我们不能盲目接受信息,还要心存疑问。书上说的就一定是正确的吗?我们要仔细想一想,他说的究竟有没有道理,有就接受,没有就放弃。不能书上说什么就是什么,我们党史上称这种人叫做“教条主义”者。怎么判断有没有道理?要根据我们现实的观察,体验以及以前的逻辑思考,经过了自己的判断再去吸收,这正是批判精神的起源。
四、作者说的跟我有什么关系?
这一问最是经典,一般人读书很难想到这个问题。但只有想过这个问题,我们才能把书上的知识跟自身结合起来,读书才“有用”。理论要跟实际相结合,才会发挥它的威力。书本上的内容总是会比现实简单,只能反映部分的真理,而现实才是我们最广阔的学习之地。读书能给你启发,给你行动上的指引,这时书才算是读进去了。否则,无论你作怎样的推演,都还是在表面上下功夫,
这四个问题都是十分基础的问题,但我们知道,所有的伟大,其实没有任何别的原因,都只是因为形成了好的习惯。每次主动读书之前,问自己这四个问题,在时间的长流中,慢慢形成这样的习惯,你终将收获属于你的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