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拿来读的,一下子就上瘾了。
读完了《乡愁》、《漂泊的灵魂》、《彷徨少年时》。
书中展现的乡景、风物、信仰、友情、爱情,带着作者的温度,贴切而有种震慑的力量。诺奖者的风采是那样迷人,灿若星辰。
德国南部席瓦本,山川湖泊,森林云海,都是那样的灵秀,作者赋予了它们不朽的生命力:山像孪生兄弟,干架时雷霆万钧决胜负;云时而气势汹汹,时而悠闲恬静;炎风深沉呼啸,席卷一切。
幼时的作者利用牧羊时间去上山探险;与大人一起征服群山。山乡涤荡着少年的情怀,这块弹丸之地名人辈出,人杰地灵。
那儿风土淳朴,人文厚重。
自幼的礼拜教会孩子们在习得任何技艺前的对人生的思考,对心灵宁静的诉求。
人们对艺术有天然的理解和热切的追求。一个将嫁给果园主的女孩,可以驻足一幅油画面前,感动得泪水挂在脸颊;映着夕阳,让作者以为是画中的女子走了下来。
交友与信仰方面,因心灵的共鸣而走到一起。是真正的懂得,是知己。
十几岁的孩子们,在一起探讨的是信仰,是内在的、深奥的东西:神灵、哲学、佛学,无所不包。
这要从小就接触、就阅读才能获得这样的内涵。
朋友相交,多的是思想的交流。在学生时期,好友就断言黑塞将成为文学大家,因为看得见他心的细腻、内在的敏锐、独特的气质。
在苦闷无助的时候,画一幅画寄给朋友,朋友就能预言出他的精神现状,聊聊几笔,引领作者走出灵魂的困境,使内心得到认同、承认和答应。
爱情方面,那个时期的追求是纯净和美好的。
求而不得,作者在内心做着挣扎,也不会酒后乱性,而是寻求精神方面的突破口。
一路行来听到教堂传来的手风琴声,蕴含着超出宗教的信仰;与演奏者成了师友,这位老师博古深厚,饱览多国教义书籍,从神秘主义、信仰个方面给作者以启迪。
几经挫折,作者领悟到对于爱情的实现要有信心和力量。这样即使爱的是天上的星星,也有了飞升而上与之拥抱的能量。我不行和放弃只能把自己焚毁。
爱情不可以要求,一定要有力量在自身之中变得确信,靠自身的完善去获得。
在爱的过程找到自己,引导自己走进生命深处,欢欣而美好。
精神之爱和现实之爱,叠加环绕,作者开始了解长久地拥有一份爱情的滋味:离别了还想念着的滋味实在是太美好了。
黑塞的灵气与追求真正的自我的表现手法,是所有祈求精神丰富的人们热爱他作品的原因。
语言丰富,情感真挚,哲理明晰。如汩汩清泉渗透人的内心深处。
是适合反复诵读、深入理解、思想清澈、富含营养的书籍。
八本读完之后,将搜罗所有作品继续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