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介绍了大纲笔记的匹配工具,推荐了三个工具:方格笔记本、康奈尔笔记本、幕布.
你试用了吗?最喜欢哪一个呢?
你是否开始使用这个大纲笔记这个既能帮助学习、又能提高思考能力的笔记方法呢?
使用的效果怎么样?是否满意呢?
是否会出现信息杂乱、结构不清的问题?
是否会因为内容冗杂、来不及写的问题?
是否存在重点不突出、难以使用传播的问题?
你是否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使用效果呢?
本文来介绍一下大纲笔记的使用方法和关键技巧。
使用并掌握相关的方法技巧,一定能帮助你写出结构清晰、重点突出、精炼实用、利于传播的大纲笔记。
大纲笔记的使用方法分为五个步骤,其中的难点在于第二步和第三步。
第一步、明确主题和目标
第二步、搭建大纲框架
第三步、提炼并记录内容
第四步、检查调整和美化
第五步、应用分享与复习
第一步、明确主题和目标
不论是听课、开会还是看书,在正式写笔记之前,我们要先明确本次笔记的主题,便于后续专注思考,围绕主题整理信息,避免无关信息干扰。
同时,要明确本次笔记的目标,是单纯的个人记录、还是要后续分享传播,这两者的笔记品质和呈现效果有所不同。
第二步、搭建大纲框架
抓住主题、围绕主题,先搭建一个初步的结构框架。先按照金字塔结构,搭大体框架。大体先梳理出来一级标题,然后再根据接收到的信息提炼二级标题,三级标题、内容等,形成整个大纲框架。
一次高效的信息输出(课程、会议、书籍都算信息输出),理论上是有框架结构的,常规都是是金字塔结构,这种结构也是最利于听众/读者吸收信息的结构。
如果这个信息输出者没有能力输出清晰的框架,我们也可以通过整理将这些信息调整为这种高效的框架。换句话说,如果这个表达者逻辑混乱、重点不明,我们作为信息接收者可以自行梳理、帮他搭建一个高效清晰的框架,这就是高水平整理者的重大作用。
这一步有一定难度:
如果信息输出者本身没有框架,而信息整理者又不具备框架整理能力,就意味着双方的信息都是混乱的,后续的信息调取和使用也是混乱的。
如果信息输出者本身没有框架,但是信息整理者具备框架整理能力,就可以弥补前者的不足。不过,这对信息整理者的要求较高,他一开始并不知道合适的框架是什么,需要从杂乱的信息中抓取搭建。
搭建框架时,最常用最高效的结构就是金字塔结构。
为什么推荐金字塔结构呢?请看这个案例
第一封信,你能明白她想表达什么吗?目的是什么?
估计很困难吧?
请看第二封信
是否很清楚她的目的、原因?
这就是结构化表达的优势,而这种结构就是金字塔结构。
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人类的大脑带宽是有限的,能够接收的信息是有限的。大脑相对更容易接受的信息是“重点突出、条理清晰的信息‘’。所以,作为表达者,如果我们能够把信息用结构化的方式输出,那么信息接收者就会很容易接收并理解。如果表达者的输出是混乱的,中间的信息整理者也可以替代他做这个整理结构化的工作,整理出的成果会有利于信息接收者理解吸收。
这就是这一步的难点,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朋友写出来的大纲笔记实际上是一篇流水账:信息杂乱、结构混乱、重点缺失、主题不明,很难理解吸收。这就不是大纲笔记了,这变成了速记or语音转录。
想要写出结构清晰、重点突出、利于传播吸收的大纲笔记,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结构框架,而清晰的框架背后是清晰的思路、逻辑梳理能力。
这就需要熟练掌握金字塔结构,并通过刻意练习有效运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