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零星写过一些关于小说创作的感想,后来自己读了读,几有成书的妄想,但是仔细一想,著书立说应当是一件理性且宏大的事情,不宜轻易为之,所以还是先让这样的想法埋在脑海里继续发酵发酵,以下仍旧以讨论体形式浅浅地聊聊小说的创作。
之前几篇草作基本都是从语言、灵感等层面简单分析小说的创作,可以算作是创作的前期准备,这次就从情节构设方面来谈谈,考虑到可能会写到哪里想到哪里,内容也会越扯越多,故本篇作分章节处理,一点点推进。
首先,从宏观角度来将我们看过的小说进行分类,我认为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剧本式小说,这类小说很好理解,有着较为曲折的情节,在创作上注重场景搭设和矛盾冲突,但注意,不能把剧本式小说等同于通俗小说,因为我们不能站在一个模糊角度去定义任何形式的文学,本文的分类只是让大家更好理解后面的创作技法。
一类是文学性小说,这类小说可以理解成我们常说的严肃文学、纯文学,这类小说注重语言艺术和思想深度,在表达维度上比剧本式小说要多很多,这类小说的创作难度也比较大,评价标准也比较模糊。
我们一贯遵循从有法到无法的原则,由易到难,剧本式小说无疑是相对简单的,那么接下去大家就带着戏剧意识跟我一起去讨论如何制造情节。
在很多学术性著作里都习惯将小说的核心称呼为“矛盾”,大凡是有矛盾的地方就会有故事,对一部分人来说,“矛盾”这个表述偏抽象,比较难理解,这里简单做个类比,所谓的故事,其实就是“人物”、“事物”故事线之间的交叉碰撞,比如小明每天上班,这其实没有故事,可小明今天上班遇到了外星人,那么故事就出现了,这种交叉碰撞就是“矛盾”。
这样一说,其实情节构设的密钥就显而易见了,那就是先要搭设“人物线”或“事物线”,这也是合乎小说线性的本质。
再回到前面的“小明”和“外星人”,如果我们将两条线索丰富一下,故事矛盾就会明显,可读性也会也突显。
小明是某科研部门专门研究外星人的科学家,一生都在致力于发现外星人,而外星人则是窥伺地球的坏东西……
故事似乎马上就丰富起来了,想必某些读者已经可以顺着这个矛盾开始脑补了吧。
先不要考虑写不写得出来,想出来再说,越想脑子就越活。
当然,光会想肯定还是不够的,胡思乱想是所有人都具备的能力,作为一个小说作者,必然要具备一定的技术。
回到前面总结出的一条经验——线索。
那么,现在自然又会出现一个问题,线索到底怎么设置呢?
我们不妨将“线索”一词理解成公路,公路都是有站点有尽头的,这个站点或尽头,就是“线索”的动机。
不知道这样讲大家会不会觉得抽象,也就是说一个人做一件事即是一条线索,那么这时候作者就要解释这个人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也是上文中“小明”变成“研究外星人的小明”会使得故事冲突明显的原因。
带着这样的思路再回看一些小说,即可提纲挈领地看到这些小说的故事脉络。
举个简单的例子,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里,惯常用的线索是“复仇”、“秘籍”、“帮派之争”等,这些词汇就是故事人物想要达到的目的,他达到这个目的的过程就是我们说的线索。
那么再反推线索设计公式即:线索=人物+目的。
当我们写作的时候,简单遵循这个公式就能设计出一个不错的人物线索。
为了使故事情节更丰富,我们还要添加其他人物线索,当人物线索相互交叉时,就会发生冲突,我们就能很顺利地设计一些较为简单的故事情节。
同样带着这样的思路去看一些情节性强的小说,我们会宏观地发现很多有意思的故事脉络。
比如盗墓小说,盗墓贼的目的是挖掘财报,而墓主人的目的是防止墓穴被盗,所以盗墓贼与墓主人形成一个矛盾,双方都要想办法去解决彼此抛出的难题。
再比如侦探小说,侦探的目的是查明凶手,凶手的目的是防止被发现,所以侦探与凶手形成了一个矛盾,双方都在想办法去解决彼此抛出的难题。
如此如此,应该不需赘述了。
想必有人会说,这样一个简单的原理,其实我早就想到了,但为什么还是设计不出精彩的情节呢?
要记住一句话,所有技巧的基本功,都是看似简单,实则非常难以掌握的。
小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文体,我们单独盯着一个方面是肯定无法去设计出理想情节的,只有反复锻炼基本功,才能将这门功夫内化,形成写作的自然反射,这样我们就有余力去思考其他问题了。
有人说在线索上可以玩出什么花样呢?
那花样很多,比如与叙事方式结合,有倒叙、插叙、补叙、预叙,结合人物故事线玩一玩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点放在以后讲。
再比如大线索嵌套小线索,小线索勾连其他线索。
再比如多条线索并行,最后汇合碰撞。
凡此种种都能让故事精彩起来。
老实说,类型小说的故事情节其实都是大同小异的,好看和不好看就在于作者怎么讲故事。
本篇就先聊到这里,这种讨论体肯定会挂一漏万的,所以希望读者朋友们在评论区进行交流指正,有什么问题大家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