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我们先来温习一下老子的思路。第一章老子开宗明义,提出了“道”的概念。第二章,从形而上的“道”下降到形而下的现实世界,指出现实世界的根本特性是二元对立,就此推导出“无为”作为行走世间的根本原则。第三章,老子提出了他的政治理想。
中国的知识分子有个特点,以天下为己任,经世济民是知识分子的当然使命。起码在近代以前,中国是没有纯粹的学术的,一切学问最终都要落地为政治主张,所有的学派都有自己政治主张。
老子的政治主张就是“无为”。在第二章里,他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无为”就是不妄为,不折腾,不扰民,让老百姓自为之。“言”指的是政令,“不言”就是不发号施令,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而是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始”是主宰的意思,“万物作焉而不为始”,意思是让万物自由自在地生长,不要去干涉它。
到了第三章,老子更加具体地告诫统治者,应当“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尚贤”是什么意思?通常人们解释为“尊崇有德行的人”,为什么“不尚贤”,可以“使民不争”?因为老子认为,德行是自然而然的事,父慈子孝,尊老爱幼,这是人的本性啊,老百姓天天在做啊。你如果标榜这些是道德的,奖励这些有德行的人,反而有问题了,因为有人会为了奖励去作假,反而伤害了原本淳朴的德行。
不贵难得之货。最明显的例子是钻石和玉。玉在东方很贵重,但是在西方没人在意。钻石在西方很吃香但是在东方没人当回事。这两种东西都不能吃不能喝,可是你一旦赋予其意义,就变得贵重了,因而滋生了偷盗的行为。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告诫统治者不要贪图享受,横征暴敛,这样会搞得老百姓民不聊生。“可欲”是多欲的意思。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这个“其”是指谁?
两种解释,一说是统治者自身,二说是指“民”。
“虚其心”是指心境的开阔,“弱其志”是指心志的柔韧,虚和弱在《老子》这本书里都是好词。
“实其腹”,“强其骨”,都可以理解为身体健康。
到目前为止,这些政治主张都没有问题(符合政治正确)。
问题在最后一句。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后世据此认为老子主张愚民政策。
为了搞清楚老子在说什么?我们需要关注两件事:
1,民是谁?
2,“无知无欲”是什么意思?
从甲骨文和金文的形象上来看,“民”字上半部是一只眼睛,下半部是手持利器,据说是刺瞎战俘眼睛,作为奴隶的标记。听起来是不是毛骨悚然。
当然,到了老子的时代,民的来源已经不限于战俘了,《左传》和《管子》里已经有了“士农工商”四民的记载。不过,“民”总是指代最下层的老百姓。
“民”是没有任何政治地位的,在统治者的眼里,“民”就是会说话的工具。商周时代有国人与野人之分,国人是指住在国都里的人,主要是贵族。野人是指住在城外的人,主体是为贵族耕种的奴隶,也就是“民”。《左传》记载了近三百年的历史,只有一次提到过“野人”,可见在那个时代的政治语境里,是没有“民”的位置的。
而老子关注最下层的老百姓。
如果上面所说的“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是针对“民”来说的话,老子的理想则是让这些最下层的人,心理健康+身体健康,难道不美好吗?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不明不白就可能被弄瞎一只眼,打断一条腿的年代,谈论愚不愚民有什么意义呢。
再说说“无知无欲”。在《老子》这本书里,“知”和“欲”都有负面的意思,“知”是指贪念;“欲”是指贪欲。事实上老子反对的是过度消费。
我想起了日本国民诗人宫泽贤治的一首诗,宫泽贤治(1896-1933)在日本被尊奉为圣人,一辈子跟下层百姓住在一起,教习他们科学种田,年仅37岁因病早逝。他写到:
不畏雨,不畏风
也不畏冬雪,和酷暑
有一个结实的身体,无欲无求
绝不发怒,总是平静微笑
一日食玄米半升,以及味噌和少许蔬菜
对所有事情,不过分思虑
多听多看,洞察铭记
居住在原野松林荫下,小小的茅草屋
东边有孩子生病,就去看护照顾
西边有母亲劳累,就去帮她扛起稻束
南边有人垂危,就去告诉他莫要怕
北边有争吵或冲突,就去说这很无聊请停止
干旱时流下眼泪,冷夏时坐立不安
大家喊我傻瓜,不被赞美,也不受苦
我想成为,这样的人
我引用这首诗,是想说,宫泽贤治向往的就是“无知无欲”的生活,世上确实有这样境界的人,我们到不了人家的境界,却说人家是“愚民”,我们自己得有多愚啊。
当然,老子的主张没有被采纳,他的想法很好,但是在那个时代不具备可操作性(孔子的境遇也一样),但是他提出的问题却非常深刻。
- 什么才是人类真正的福祉?
- 欲望在人类的福祉里应当占据什么位置?
- 为了人类的福祉,精英们(政府)应当做些什么?
今天,在温饱问题解决以后,我们没有如期收获幸福和快乐,为了抓取幸福和快乐,我们反而在欲望的道路上狂奔?
2500年前,老子已经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注意“贪欲”和“贪念”,会创造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钟声一直传到了现在,然而我们听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