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座有多少朋友,读书时画过重点却说不清重点?”
“如果明天让你用《成为讲书人》这本书帮朋友提升表达力,你能三句话说透精髓吗?”“这本书里的方法如果不用,你损失的只是一个技能;但如果用了,你赢得的可能是升职、社交甚至人生新副本,这笔账划算吗?”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三个“灵魂拷问”,一起拆解《成为讲书人》的阅读与表达通关秘籍。
第一部分:为什么普通人一定要练讲书?
在我带的训练营里,有个让我痛心的现象:一位读完了300本书的工程师张工,被邀请分享读书经验时,全程照着PPT念概念,台下听众偷偷刷手机。事后他懊恼地说:“我读的书全堵在嗓子里了!”这恰恰印证了书里的一句戳心话:“输入决定你的下限,输出才能突破上限”。《成为讲书人》第58页列了一组数据:能清晰转述书中内容的人,知识留存率高达90%,而被动阅读的人三个月后只能记住10%。
更可怕的是——在这个短视频轰炸注意力的时代,讲书能力正在变成“认知货币”。书里提到一位全职妈妈苏婷,她用书中的“故事熔炉法”把育儿经讲成脱口秀,竟然在家长群接起了商业主持的活儿。你看,能把一本书讲透的人,永远不会被淹没在人海里。
第二部分:破解“哑巴式阅读”的三把钥匙
赵冰老师在这本书里埋了太多宝藏,我挑三个最炸裂的:第一把钥匙:榨汁机阅读法
别再从头到尾啃书了!书中教的“三问榨取法”特别狠——每读完一章就逼自己回答:哪句话扎心?哪个方法能用?明天能实践哪一步?我们读书会里的会员姗姗学会了这招,过去读《成为讲书人》只觉得是技巧堆砌,现在竟能抓着“电梯演讲公式”落地改进周报,领导夸她“突然开窍了”。
第二把钥匙:钩子思维
书里有个绝招叫“情绪路标”:找到书中让你笑、哭、拍大腿的瞬间,那就是天然的记忆锚点。我见过最绝的案例,是一位销售把这本书里的“听众分类法”,对应成四种奶茶口味——比如“干货党是美式咖啡,要浓缩;故事党是珍珠奶茶,得加料”,客户听完当场下订单。
第三把钥匙:演讲不是表演,是送礼
书里让我豁然开朗的观点:“当你不再想着‘我怎么讲得好’,而是‘我能给你什么’,紧张就会变成兴奋。”上周有位程序员现学现卖,用书里的“TSE模型”给同事讲技术文档,把枯燥的代码逻辑揉进“修水管”的类比里,全场鼓掌三次。
第三部分:三步上手小白急救包
别怕!我说三个立马能用的法子,全来自这本书:
急救一:“吃泡面法”找主题
时间紧怎么办?按书里的“三分钟泡面攻略”:泡一包面的时间,用便利贴写下这本书最想让人带走的1个痛点+1个解药+1个行动。比如《成为讲书人》可以浓缩成:“怕讲干巴?用‘冲突金三角’!明天开会就用‘目标-障碍-逆转’公式改PPT。”
急救二:洗澡时练故事线
你边洗头边想象:如果要给最好的朋友推荐这本书,会先从哪个突破点切入?是那个让你恍然大悟的“知识点焊接口诀”,还是作者自曝的社死演讲经历?温水冲头时,故事框架自然浮出来。
急救三:薅AI羊毛练互动
按书里的“AI陪练战法”:用语音备忘录录一段三分钟讲书稿,放给语音助手听,让它挑出“最无聊的30秒”。我们读书会的小杨用这招迭代了七遍稿子,上周在企业内部分享会上,连董事长都主动加他微信。
朋友们:知识不流动,就是纸上的荒岛
最后,我想用书里那个震撼我的比喻收尾:“每一本书都是作者抛出的漂流瓶,讲书人就是帮它找到更多沙滩的海浪。”五年前我连在同事面前说话都发抖,如今能站在这里,恰是因为践行了书里那句真理——“输出不是炫耀,而是让知识在关系中重生”。
现在,请闭上眼睛想象:当你捧着《成为讲书人》站在未来的讲台上,台下有一双眼睛因为你的讲述而被点亮。那时你就会懂——我们不是在搬运文字,而是在传递火种。
我的分享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