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家长满腹困惑向我求助,“孩子读了很多课外书,老师也教了很多方法,可孩子还是不知道如何写作文,一篇作文耗上一整天时间还无从下笔?”
不是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吗?“阅读量大的孩子,自然作文不会差”吗?可实际情况是,在我的教学观察中,出现了不少看过大量课外书,但写起作文来却像泄气皮球的孩子。
那是写作方法不会吗?上作文培训班吧!实际情况是,仍有很多上过培训班,写起作文来还是两眼泪汪汪的孩子。
老母亲确实有点抓狂了对不对?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起初,我用五感写作法一对一指导无从下笔的孩子非常凑效,一般指导两次,这个孩子可以在不需要我支持的情况下,独自写出一篇作文来。
后来我就用这种方法来上集体写作课,结果发现就不是特别管用,学生当时在课堂上可以写出一篇文章,可离开我的支持后,独自写作文又无从下笔。
这也挺让我我困惑的!为什么我的集体课不能驱动学生独立完成写作文呢?一样的方法,区别怎么就这么大呢?
当时,我只是以为一对一辅导更有针对性,孩子能把方法领悟明白,效果当然就更好,但我内心隐约觉得还是没触碰到真正的原因。
最近读到一个故事,让我再次思考起这个问题。
故事内容是这样的,一个十岁的小男孩,正为明天无法交上一份作业而苦恼。这份作业是一篇有关鸟类的报告,三个月前就已经布置了,可他直到截止日的前一天都不知道该怎样动笔。
这时,他的作家父亲走过来坐在他的身旁,对他说:“一只鸟接着一只鸟,只要一只鸟接着一只鸟,按部就班地写”。
这是美国作家安.拉莫特哥哥小时候的故事,安在每一届写作班上,他都会讲这个影响了他一生的童年故事。
一份提前三个月布置的作业,安的哥哥竟然拖延到交作业的前一天,还是无从下笔?我相当吃惊,很明显安的哥哥是很想完成这项作业的,那为什么要拖这么长时间还无从下笔呢?这和孩子们写作文无从下笔是一样的情况呀!并且当作家的安在教孩子们写作时,每届写作班都会讲这个故事,而且这个故事影响了他一生,说明类似现象很普遍。
困惑在我头脑里萦绕了好几天,终于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其中一句话为我解开了谜团。
“我们内心的懒惰、恐惧和侥幸附带各种各样的借口,在本该有的行动之前竖起了重重无形的阻碍。这些心理上的阻碍往往超过了这些行动本身的难度。”
一语中的。
原来是学生的内心在作怪,有的因为懒惰,实在不想费力地去写去想。
我指导过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他不愿费任何气力去想怎么写作,你无论怎么引导,他都说:“不知道,你教我写吧!”你说一句话,他每次只记一两个字,写完了又继续问你,并且达到老师规定的字数后,多一个字也不写。
有的因为恐惧,认定自己再怎么写也写不好的想法。
一个五年级的孩子要写一篇童话,因为是第一次写,他非常恐惧,趴在桌子上两眼急得流泪。他说:“我没有写过童话,我怎么知道写童话呢?我再怎么写也达不到学校老师的要求。”
有的因为侥幸,总幻想自己不用写或许可以躲过去。
我亲戚家一个孩子,她每次写作业拖着不写,父母问她,她就说做了,到了学校,老师问起,又说忘记了。总之心存各种侥幸。
就是这些心理因素在学生心中兴风做浪,让他们一想起要做的事担忧烦恼、害怕恐惧,自己不得排解,置之不理搁在一边心里又一直牵挂着,内心交错缠缚,心理压力不断升级,这就是行动之前竖起的重重无形的阻碍。
这个障碍才是缠住他们迟迟不能动笔的主因,并且以学生个人能力去突破障碍的难度往往超过了写作文这件事情本身的难度。
所以说,家长或老师首先要做的是帮助孩子突破心理上的阻碍,而不是突破写作文这件事的难度。
现在来看,就很容易弄明白那位家长的困惑,无论是读了多少书还是学了多少写作方法,都是在写作文这件事情上下功夫,只是在表象上下功夫,突破学生内心的阻碍才是家长真正的着力点!
现在我就更深入地明白了一对一的写作指导为什么有效了。因为我在一对一指导的时候先是用很长时间来跟学生聊天,化解了他们写作文心理难关,后面我不费吹飞之力,学生就很快知道该怎么写作了,并且后期可以独立来写作。
而在集体教学中,我的重点放在了方法上,没有深入化解学生内在的心理阻碍,所以离开了教师的支持,他们独立一人面对写作的问题时,可能又会被内在心理因素困扰住。
那怎样来破除孩子的内心障碍呢?
“烂开始也是成功的一半!”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建立起这样的信念,重塑孩子的心智模式。
必须打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万事开头难”,“准备好了才能开始”等等的固有信念,这就是导致孩子内心受阻的魔咒,“任何事情,只有开始了,才有机会把它做好!”我们应该教会孩子这样的心咒!
就如安的作家父亲所说,“一只鸟接着一只鸟写,只是按部就班地写。”
最重要的是开始,哪怕只写一个开头,一句话,一个字,哪怕写得多么糟糕,烂开始也好过不行动,因为我们总还有机会来改进。
“事事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说这句话的人,他就真得领会了任何事情难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的心被难住了,但是只要有“烂开始才是成功的一半”这种信念,我们就可以轻松地开始,并在行动中不断地改进,事情就逐渐做好了。
所以说,看似孩子写作无法下笔的现象背后,其实影藏的是孩子的心智模式,他不仅仅写作文会出现这种问题,他懒惰、恐惧或侥幸的心理会在其他事情上同样出现。
比如前面提到的五年级那个孩子,他在参加我们学堂翻转课堂的体验活动时,宁愿急得哭,也不愿尝试把自己制作好的灯笼卖给陌生人,他的理由就是,我肯定不行,他们肯定不会买我的灯笼的。看到没有,同一种心智模式再现!
所以,建立起“烂开始也是成功的一半”这种信念模式,孩子因这种心智模式带来的系列表象问题才可以解决,更何况是一篇作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