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中午与同事一起在公司食堂吃饭。
其中一个A同事对B同事说,“你看看你,总是先把肉吃完才去吃素菜,素菜吃完才去吃饭,导致你总是留剩饭浪费。”
瘦瘦的B同事反击道,“菜才有营养,饭有什么营养,当然是好东西先吃啊,不然怎么有胃口吃饭?”
此时胖胖的C同事插嘴道,“我都是好东西留在最后吃啊,越吃越好吃啊。”
此时,三人陷入了好菜应当留在前面吃还是后面吃的争论当中。
姑且,不去讨论饭、素材、肉食间的价值高低以及对人的重要性,这件事也可以映射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例如,我们拿到工资之后,我们是先花花花呢?还是储蓄下来,后面慢慢的花?有的是一直节俭到死都不一定会去享受,而是交给自己的子女。
自古以来,先人们都是教导我们要节俭持家,不可浪费。
而现在,我们更加接受了西方及时行乐的观念,导致不少人文艺自由属性大爆发,有钱就去花,不少人负债累累。 其中不乏商家的诱导与个人逃避未来责任的因素,但总体上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为什么?因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一般都是反本能的,比如能坐着为什么要站着。就像狮子、老虎一样都是吃饱了就休息睡觉,只有快饿了才会去猎食。
现在不少欧美的所谓自由民主人士也都是如此,先工作个个把月,有了钱就辞职享乐去了,等到没钱了,才会去找工作挣钱,如此循环往复,不曾突破。
但生活中仍然有不少缩衣节食,等到达成目标再去享受。亦或者一辈子不想了的,例如童话中的守财奴。
这些事其实让我想起了小学时,老师对我们提及的问题,这个问题我想大部分人都听过。
那就是“你手里有甜葡萄、酸葡萄怎么吃?是先吃甜葡萄后吃酸葡萄呢,还是先酸后甜呢?”
我记得当时老师告诉我们的指导意见是,甜葡萄放在后面吃,越吃越甜。
不错,这样的选择适合勤劳致富、节俭持家的政治正确性教育,而先甜后酸被认为是没有未来眼光的及时行乐思想。
在一众同学对老师崇拜的眼光中,我便问道:“甜葡萄到后面过期变成烂葡萄了怎么办?不是好葡萄都没得吃了?”
“小明,你给我出去!”老师一声怒喝。
……
确实要注意时间成本啊,就像钱放在银行定期,那是随着通货膨胀越来越不值钱,现在大字不识的老爷爷都知道这个道理,但也无可奈何。
而年轻人则不同了,反正这钱未来也不值钱,所幸花了了事。
而有的人不甘心,就理财、买股票、炒鞋、投资等等,而这些人偏偏都非常自信,自认为智商高人一等,理财说能跑赢通货膨胀的就是非常谦虚的那类了,而更有甚者总幻想一夜暴富。
最终廋了自己的腰包,养肥了卖给他们理财课、推荐金融资产的人的肚子和钱包,最终还被及时行乐的人给鄙夷一番。
……
极端方式,不管是做什么一般都不可取,除非非做不可。
我还是推崇普通的方式,人生本来就是起起落落的,甜葡萄会过期,酸葡萄给够乙醚催熟也有可能变成甜葡萄。
姑且不论这些方式,我们可以选择生活苦、没味道的时候吃一点甜葡萄,让自己在困顿时有所安慰,激励自己渡过难关。
我们也可以选择在生活甜蜜的时候,吃一点酸葡萄,让生活吃一点点的苦头,让自己对甜不再产生那么大的抗性,需要更多地甜葡萄去满足自己的欲望。让自己珍惜眼前的甜葡萄,而非肆意挥霍。
敞开了些说,我们也可以选择将甜葡萄与别人交换或分享,可以获得别人的甜苹果、美味香蕉。也可以分享酸葡萄,寻找同甘共苦的有缘人也是一种生活中的甜蜜。
酸葡萄、甜葡萄怎么吃,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杆,我们无权干涉别人的选择,但是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选择,并承担未来的结果。
我呢还是推崇偶尔吃一点甜葡萄、酸葡萄,有机调理胃口和生活。然后尽量把甜葡萄、酸葡萄用去产生更大的财富价值或人生价值,但要小心无意义的消耗掉这些物资。
什么?你说酸葡萄没有价值?孕妇喜欢吃酸的啊,保不齐有的还喜欢吃烂葡萄呢!任何东西都有价值,只是你不知道怎么把劣等资产替换成优质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