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最原始表达的开端,更是天然的记忆装置。
从“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再到“国王的新衣”与“狼来了”,这一系列故事,我们并没有去背诵或重复记忆这些故事内容与情节,可基本上大伙都能“张口就来”,硬要说的话,演讲也只是算是故事的其中一个分支。
可能,你会担心故事本身不真实,但若真要讲述“真实”,可实在是太困难了。因为没人能看到整个事件的全貌,包括我们在接受信息时,本身也是选择性的接受,不可能全盘接受、毫无疏漏。因此,我们所表达的内容,全是片面摘录并主观加工后的产物。
所谓的“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可能归根结底,就是因为“真实不可知”,因而“对错不可判断”,探讨“对错”,只会陷入相互扯皮的尴尬境地。退一步讲,哪怕真能争论出对错,其效用相较于探讨“利弊”更低,毕竟出发点本身就是在探讨“何者更好”。
说回来,故事本身还有另外两大效用:
①让听众不分心,好故事能自然抓住听众的“好奇心”,从而紧握其注意力,毕竟,没人听故事只乐意听一半。
②避免千篇一律的说辞,每个人的人生故事各不相同,不用担心老生常谈。换句话说,故事让素材变得个人化。
故事这么好,可我就是没有故事怎么办?
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每个人的人生故事各不相同,你担心不是没有故事,而是担心没有自认足够好的,拿得出手的故事,所以重点并不是在于“有没有故事”,而是在于如何从人生漫漫中“找到恰如其分的素材”。
假设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无聊到极点,泯然众人矣,那该怎么找故事呢?
一,我是谁(Who?)的故事。
1.我曾经___(高光事件/情绪/状态)。例如:
①我曾经害怕“蟑螂(可替代项)”,这就是一个蕴藏着“克服与转变”的故事;
②我曾经很讨厌“小气的人(可替代项)”,这就是一个“跳出局限”的故事;
要注意的是,跳出局限≠改变限制条件。例如,我曾经很讨厌作为胖子的自己,于是我瘦下来。
这就不是一个好故事,对自己“胖”的接纳,是跳出局限的故事。而对自己的“胖”没有接纳,由此改变“胖”这个条件,更偏向于“克服肥胖”的故事。
再者,太容易猜到结局的故事,就让听众失了好奇心。毕竟看着一个精炼的瘦子,在讲“我曾经很讨厌作为胖子的自己”,很容易猜到,所以你“瘦了下来”的结局。
因此,你获得了“瘦的身材”,也就失去了讲这个故事的权力,你是个幸福的人,却不是适合讲这个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