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三年,这是一个血雨腥风的年份。当年正月,朱元璋以胡惟庸通元、通倭谋反一事,兴起了明初第一波对功臣的清理大狱。
“胡惟庸案”爆发后,来自浙东的明朝文臣第一的宋濂,也因为自己的孙子宋慎牵连进胡惟庸案,宋慎、宋璲叔侄相继被杀。
因为牵连进宋家子弟,已经告老还乡的宋濂,也被朱元璋捉拿问罪,朱元璋原本计划杀掉宋濂的。但是由于马皇后和太子朱标求情,所以改判宋濂发配四川茂州,已经七十二岁的宋濂病死于半路的夔州。
太子朱标跳河,脱衣救驾者死
朱标请求朱元璋放过宋濂,因为宋濂是他的老师,教导了他十年,感念师恩,请求朱元璋宽恕老师。
一开始朱元璋是铁了心要杀宋濂,朱标看到求情没什么用,一气之下,跳进御河中,威胁朱元璋。
在场的侍卫也是懵了,没见过这种情况呀,机灵的立马跳下河救太子,其他人反应过来后,有的也跳下河救太子朱标,有些人为了不浸湿衣服,脱了衣服跳下河救人。
朱元璋得知太子跳河后,差点没吓死,逮着太子朱标大骂,老子这么做为了什么,不都是为了你,怕你坐不稳皇位啊。但是拗不过儿子,只得同意不杀宋濂。
但是死罪可免,获罪难逃,将宋濂全家发配四川茂州,这样宋濂全家千里迁徙,宋濂也因为年迈,还没有赶到茂州就病逝了。
反过头来,朱元璋就开始拿朱标的侍卫算账了,赏罚分明,没有脱衣服,就下河救人的有功,给予奖赏。而脱衣服下河的,有罪,全部处死,朱元璋的理由很简单,就是不忠于职责,是你衣服金贵,还是一国太子金贵,心里还有没有主上了。
宋濂一代文宗,无辜涉案
宋濂在元末明初,名声响亮,被称为一代文宗,是明初极为重要的文臣和大儒。被朱元璋征辟为官后,一直都在翰林院、礼部、太子府、内廷任职。
一度担任朱元璋和太子朱标的五经师,教导太子的时间长达十年,基本贯穿了他的整个官宦生涯。因此与太子等皇子结下深厚的友谊,其死后,蜀王也对其陵墓进行改葬和修缮,可见情意。
除教导儒学外,他还主持修订了《元史》,在担任礼部官员期间,还对明代的礼仪制度进行制定和完善,可以说有明一代的礼仪,大都出自他之手。
受宋濂的影响,他的次子宋璲、长孙宋慎,后来也一直在朱元璋的内廷担任官职。直到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宋慎牵扯其中,宋璲连坐被杀。已经年过七十的宋濂也被连坐,险些被杀。
宋家牵连进胡惟庸案,何其无辜
明初,虽然百废待兴,上下能够做到一心向上,整顿民政,快速恢复生产。但是在朝廷之中,一直存在着看不到的硝烟的争斗。
两大争斗势力,分别来自淮西的勋贵集团,以李善长为首,另一股来自浙东的文官集团,以刘基、宋濂等为首。
双方的争斗,先是以杨宪被下狱诛杀,刘基致仕回乡告一段落,淮西集团胜出。最后是以胡惟庸案结束,淮西和浙东双双元气大伤,再也难以在朝堂形成势力而结束。
所以从争斗的阵营来看,宋慎能够被牵扯到胡惟庸案,就比较让人看不懂了,敌对的双方怎么来支持对方谋反呢。
他们两方基本是没有扯到一起的可能,而且宋慎并无下放到六部和中书省的记载,应该是一直在翰林院做侍讲了,所以两方的交集基本没有,但却被牵扯进同一桩谋反案,令人匪夷所思。
胡惟庸案,是一场皇权和相权的斗争
从明朝开始,就一直有很多人怀疑胡惟庸案到底是不是一桩谋反案,很多人都对官方宣传的胡惟庸谋反事件持怀疑态度。
认为这是从洪武十一年开始,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收官行动。洪武十一年,朱元璋下令,朝中事务不必“关白”中书省,就有了废除中书省的想法。
但是在推行中,受到了传统文官势力的抵制,这其中无论是淮西派还是浙东派,都表示了反对。因为不管是哪个阵营,都是为权力在争斗的,现在权力被收走了,那岂不是白忙活了。
而且读书人自古以来的梦想就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个梦想在宋朝得到了满足,他们就一直希望恢复这样的传统,所以两个阵营在对抗皇权上取得了统一。
面对两大文官集团的不配合与对抗情绪,作为老农民出身的朱元璋,想不出其他办法。只有农民对待地里长出的杂草的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将其除去。
于是朱元璋悍然对当时坐在相位的胡惟庸动起了屠刀,发起胡惟庸案,此案牵连甚广,而且持续时间特别长,十几年后依然有人因为此案被杀害。
所以说,胡惟庸案,并不是一起清除胡惟庸党羽和势力的案件,而是一起站左边和站右边的政治立场问题。
刚案发,朱元璋就想着处理和胡惟庸八竿子打不着的宋濂,而对于胡惟庸的恩师李善长却未加降罪,可见并不是简单的诛灭胡党问题!